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chuàng)新團隊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研究,從棉花內生蠟狀芽孢桿菌中鑒定出一種能抑制病原菌生長并對寄主具有誘導免疫活性的新型抗菌蛋白環(huán)糊精糖基轉移酶,對防治棉花黃萎病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fā)表在《分子植物病理(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
據團隊首席朱荷琴研究員介紹,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棉花黃萎病被稱為棉花“癌癥”,嚴重影響了棉花健康生長,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技術。利用生防菌是防治棉花黃萎病有效的手段,具有綠色、安全、環(huán)保的優(yōu)勢。研究人員從一株能夠高效防治黃萎病的棉花內生細菌中獲得了一種環(huán)糊精糖基轉移酶CGTase,能夠顯著抑制大麗輪枝菌的生長,并誘導寄主產生免疫反應,過表達CGTase擬南芥對黃萎病的抗性顯著提高,該研究系首次報道該類蛋白具有防治真菌病害的作用。進一步對該蛋白的結構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CGTase結構域D、A1和C分別在拮抗病原菌和誘導寄主免疫反應中的功能,為作物黃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生防資源。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及中國農科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資助。(通訊員 梁冰)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mpp.1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