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劉陽團隊發(fā)現(xiàn)一個負責赭曲霉毒素合成的基因簇,闡明了赭曲霉毒素合成步驟及兩個關鍵調控基因。該研究對預防和控制赭曲霉毒素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作為亮點文章在線發(fā)表在《應用與環(huán)境微生物(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上。
赭曲霉毒素A(OTA)廣泛存在谷物、咖啡、葡萄、酒類、奶酪、肉制品中,具有腎毒性、致癌性、致畸性及免疫毒性。該團隊研究發(fā)現(xiàn),赭曲霉中存在一個赭曲霉毒素的合成基因簇,包含4個合成基因和1個調控基因。赭曲霉毒素調控基因(OtaR1、OtaR2) 共同調控赭曲霉毒素A合成,赭曲霉毒素調控基因OtaR1為途徑特異性調控基因,控制4個合成基因的表達。研究結果為進一步揭示赭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調控網絡奠定了基礎,為赭曲霉毒素防控技術開發(fā)提供了理論支撐,將有助于提升我國赭曲霉毒素防控水平,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品質,保證我國食品安全。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的資助。(通訊員 杜坷)
原文鏈接:https://aem.asm.org/content/early/2018/07/23/AEM.01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