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強化技術集成創新 推動綠色增產增效
中國農科院召開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會議
發布時間:2017-01-03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作者:任慶棉
12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會議,總結2016年工作進展,研究部署2017年的工作。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李金祥、王漢中,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潘文博、畜牧業司調研員黃慶生等領導出席會議。
會議組織專家對已開展的玉米、小麥、大豆、水稻、油菜、棉花、馬鈴薯、奶牛、羊等9個項目和新增加的生豬、肉鴨、蔬菜3個項目進行了評議和研討。
陳萌山強調,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是落實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服務“三農”和支撐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突破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問題、服務主戰場的重要平臺,更是中國農科院履行“國家隊”的使命所在。參加研究工作的各研究所,要把研究計劃與其它創新計劃同等并列,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完善攻關隊伍。通過創新與示范,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快實現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和“頂天立地”的發展目標。
陳萌山強調,進一步加大技術集成力度,瞄準綠色、環保、節能、節本的目標,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圍繞全產業鏈、資源高效利用、節肥減藥、全程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等領域,廣泛集成所內、院內、國內、國際上的先進實用技術,要加強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與培訓、服務,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加強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提出農業關鍵問題優化解決方案和高水平的工作意見、建議,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咨詢。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要建立技術集成論證制度,向國內外廣泛征集技術,并組織專家論證其先進性和實際水平。要把研究示范工作與地方政府的“三農”工作結合起來,成為地方政府農業工作的抓手,為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服務。要建立工作考評機制,把研究示范工作納入研究所年度考核體系,并不斷加以完善,激發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據悉,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科院先后啟動實施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經過4年的研究與探索,組建了相關研究團隊,建立了一批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與成果,構建了幾十套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協同攻關網絡,輻射帶動了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的轉化。
2016年,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一控二減三基本”戰略,中國農科院組織院內外相關單位繼續推進研究示范計劃。9個項目共集成140項先進實用技術,構建了29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建立試驗示范基地98個,示范面積13.6萬畝,示范奶牛和羊33萬頭,覆蓋各類農業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17個省(區);院內有19個研究所、45個創新團隊、214名科技人員參加,院外有210個單位、2200多人加盟聯合攻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增產增效和綠色生態效果。據統計,在核心示范區,種植業7種作物平均增產29.6%,節水30%,節肥26%,節省農藥23%,平均每畝增效538元;養殖業每頭奶牛增效1100元,每只母羊增效150元。
2017年,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綠色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航標”的發展戰略,以及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和“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促進綠色發展,著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的工作要求,中國農科院將繼續推進研究與示范計劃,構建更加完善的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綜合技術體系。

陳萌山強調,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是落實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服務“三農”和支撐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創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突破農業生產關鍵技術問題、服務主戰場的重要平臺,更是中國農科院履行“國家隊”的使命所在。參加研究工作的各研究所,要把研究計劃與其它創新計劃同等并列,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完善攻關隊伍。通過創新與示范,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快實現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和“頂天立地”的發展目標。
陳萌山強調,進一步加大技術集成力度,瞄準綠色、環保、節能、節本的目標,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圍繞全產業鏈、資源高效利用、節肥減藥、全程機械化、農業信息化等領域,廣泛集成所內、院內、國內、國際上的先進實用技術,要加強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與培訓、服務,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加強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提出農業關鍵問題優化解決方案和高水平的工作意見、建議,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咨詢。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要建立技術集成論證制度,向國內外廣泛征集技術,并組織專家論證其先進性和實際水平。要把研究示范工作與地方政府的“三農”工作結合起來,成為地方政府農業工作的抓手,為當地現代農業發展服務。要建立工作考評機制,把研究示范工作納入研究所年度考核體系,并不斷加以完善,激發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據悉,自2013年開始,中國農科院先后啟動實施了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經過4年的研究與探索,組建了相關研究團隊,建立了一批固定的試驗示范基地,集成了一批實用技術與成果,構建了幾十套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協同攻關網絡,輻射帶動了區域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的轉化。
2016年,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及“一控二減三基本”戰略,中國農科院組織院內外相關單位繼續推進研究示范計劃。9個項目共集成140項先進實用技術,構建了29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建立試驗示范基地98個,示范面積13.6萬畝,示范奶牛和羊33萬頭,覆蓋各類農業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17個省(區);院內有19個研究所、45個創新團隊、214名科技人員參加,院外有210個單位、2200多人加盟聯合攻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增產增效和綠色生態效果。據統計,在核心示范區,種植業7種作物平均增產29.6%,節水30%,節肥26%,節省農藥23%,平均每畝增效538元;養殖業每頭奶牛增效1100元,每只母羊增效150元。
2017年,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綠色發展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航標”的發展戰略,以及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和“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著力促進綠色發展,著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的工作要求,中國農科院將繼續推進研究與示范計劃,構建更加完善的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綜合技術體系。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