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華在主旨講話中指出,由于農業經濟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相結合的特點,農產品市場具有天然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當今世界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把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構建作為現代農業管理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已經成為國際通行做法。中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建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在考驗中不斷成長,農業信息分析方法在應用中不斷改進。在新的形勢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意義重大,以市場為導向“轉方式、調結構”、以農民為主體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制定和實施好農業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迫切需要農業信息監測預警提供支撐。他要求,中國農業展望制度建設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也要符合中國國情農情,具有中國特色。要通過5-10年的努力,建立以主要農產品市場運行核心數據監測、分析預警、信息發布和生產經營者信息服務為核心的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制度,加快形成現代化服務型農業管理新機制,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治理水平。

會議發布了未來10年中國水稻、小麥、玉米、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需求、價格、貿易的展望信息,分析了農業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今后10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穩步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進一步提升,與全球農業的互動融合將顯著加強,農產品消費結構將加快轉型升級,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目標能夠實現。
據悉,經過多年研究積累,我國已經建立了包括統計數據、調查數據、國際機構數據、目標網站數據、實時監測數據在內的大數據,構建了包括短、中、長期預測模型在內的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AMES),形成了農業展望的基本方法和技術工具,推動了農業信息學科建設,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農業展望技術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大會由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主辦,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支持,并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協辦。來自國內外行政管理、學術研究、生產經營單位共500多人參加了大會。(通訊員 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