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培育與功能提升團隊揭示了放牧強度改變了半干旱草原微生物的碳氮代謝的作用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管理雜志(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
科研人員研究了中國北方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強度(不放牧、輕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6年后土壤碳和氮循環相關基因的變化。研究表明,與碳循環相關的土壤微生物組的分類群和功能隨著放牧強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處理下,參與固碳和有機質分解的基因豐度發生變化,對植被分解和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產生影響。與對照相比,輕度放牧硝化基因豐度較高,但氮還原和反硝化基因豐度較低,說明輕度放牧促進硝化作用,抑制反硝化作用,從而增加土壤硝酸根含量。放牧管理下與碳固定和氮循環相關的基因影響了碳固定和氮儲存,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影響。適當的草原管理制度
有利于半干旱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該研究從土壤微生物碳氮循環的角度,提出優化草原管理制度可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植物生產的相互平衡,為合理放牧提供了理論支持。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3.11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