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講壇第29期將于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上午9:30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期農科講壇特邀特產研究所特種經濟動物分子生物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農業部特種經濟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重點實驗室主任楊福合研究員圍繞梅花鹿的相關研究開講。敬請關注。
楊福合,男,河北省博野縣人,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特種動物遺傳資源與育種專家。特種經濟動物分子生物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農業部特種經濟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省特種動物遺傳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政協吉林省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所長。
楊福合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各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科研成果30余項。獲獎成果25項,作為第一、二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科技獎、省院級科技進步獎等各類成果17項;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主筆出版著作7部。199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農業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先后榮獲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創新人才一層次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建國60年全國畜牧獸醫杰出專家等稱號。
特種動物研究領域的領路人
——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楊福合研究員
他扎根偏僻山村開展研究三十五年,他牽頭建設世界最大的特種動物基因庫,他一心為了事業與家人聚少離多,他曾帶領瀕臨“破產”的研究所走出困境,他就是我國特種經濟動物研究專家,特產所“特種動物育種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楊福合研究員。采訪他時,他正在帶領師生用外科醫生般嫻熟的刀法解剖樣本,忙碌了一天的他臉色似乎有些疲憊,但談起自己心愛的事業,他又滔滔不絕的聊了起來。
扎根山區 三十五年成績斐然
1982年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楊福合來到遠離家鄉、地處吉林省左家鎮偏僻山溝的特產所工作,當時研究所條件十分艱苦,交通、生活、通訊極為不便,和他同期來所工作的學生紛紛離去,只有他堅持了下來。三十五年來,楊福合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先后主持完成國家及省部各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科研成果30余項,獲獎成果25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農業科技獎、省級、院級科技進步獎等各類成果獎17項,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主筆出版著作7部。天道酬勤,楊福合為事業的奉獻換來了沉甸甸的榮譽。他199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農業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先后榮獲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吉林省(資深)高級專家、吉林省創新人才一層次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建國60年全國畜牧獸醫杰出專家等稱號。
立足生產 改變特種動物飼養“無種”局面
我國有規模的特種經濟動物大約有二三十種,飼養品種多依賴外國進口,楊福合積極推動建成我國特種動物品種審定體系,改變了我國特種動物飼養業“無種”局面。在茸鹿品種方面,他參與了四平梅花鹿、敖東梅花鹿、東豐梅花鹿、興凱湖梅花鹿、西豐梅花鹿、清原馬鹿、塔河馬鹿、伊河馬鹿和瓊島水鹿等品種的國家品種審定工作,使我國茸鹿育種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他積極推動吉林梅花鹿、敖魯古雅馴鹿和東北馬鹿的遺傳資源命名,并使得遺傳資源得到保護。在毛皮動物育種方面,楊福合參與完成的明華黑色水貂和名威銀藍水貂的品種培育,對我國水貂品種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大力推動家兔和犬的品種審定和遺傳資源鑒定工作,填補了我國家兔、犬品種審定工作和遺傳資源鑒定的空白,成功審定了吉絨獺兔、浙系長毛兔、蘇系長毛兔、皖系長毛兔、川白兔、昆明犬等新品種,鑒定了九嶷山兔、哈薩克牧羊犬、貴州下司犬、西林矮腳犬等遺傳資源。
破解生命密碼 建成世界最大特種動物基因庫
我國是人工養鹿和應用鹿產品最早的國家,但近十幾年來一些科學難題阻擋了整個學科發展,致使鹿產業發展停滯不前。為了攻克這些難題,楊福合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啟動了“中國梅花鹿基因組計劃”,如今已完成的“中國梅花鹿基因精細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鹿類動物參考基因組,為國內外同行深入開展鹿類動物基因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并有望揭開鹿類動物神秘的“面紗”。為保護珍稀、瀕危特種動物種質資源,為特養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撐,楊福合帶領他的團隊通過國家科技自然資源共享平臺項目,牽頭國內多個相關單位,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特種動物基因庫,并利用基因庫所保存的遺傳資源培育出一批特種動物新品種。
敢為人先 帶領特產所發展進入快車道
2002年,楊福合開始擔任特產所所長,當時的特產所被定為“轉企所”,經費極度短缺、專家屈指可數、科研裝備落后、可謂是地處偏僻鄉村的“大農場”。上任后,楊福合積極謀劃研究所長遠發展,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完善學科布局、創辦企業增產增效,帶領特產所的廣大干部職工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使特產所的面貌大為改觀。2012年,特產所由左家搬到了長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二次創業奠定了基礎。作為整個特產行業的領跑者,楊福合倡導“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組建了能夠支撐特種動物產業發展“科研鏈”的七個團隊,鼓勵所內各團隊與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培養學生、共同申報課題等方式夯實學科基礎,培養了一大批特產行業的高層次科研人才。目前,特產所有關特種動物研究的儀器設備、專家團隊、經費支持強度均位于國內外前列。
歷久彌堅 奉獻科研矢志不渝
從青蔥少年到花甲之年,楊福合把他最美好的歲月都獻給了特種動物領域的科學研究,他引領特產所走出低谷,見證了特產事業的騰飛壯大。每每談起特種動物的科學研究,他總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然而談起家人,他的心中充滿了愧疚,三十多年他一心為特種動物領域的科研、特產所的興旺、特產行業的發展而奔波,他與妻子兒子多年分居兩地,與他們聚少離多。如今到了退休的年齡,卸下了所長的千斤重擔,楊福合可以更專注于科學研究,他說,“我想做的事就是全面提升我國特養業的整體實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把我畢生研究的經驗積累和研究方向傳下去,把制約特產業、特種動物養殖業的難題一個個攻破,推動我國特產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勇于探索,求真務實,從業三十五年,他是我國特種動物研究領域當之無愧的領路人,不斷進取,甘于奉獻,年逾花甲的他依舊奔跑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