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濱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裝備再制造技術專家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應用核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專家
翟虎渠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作物遺傳育種專家
如何提高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既是本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會議談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也為社會各界所廣泛關注。記者近日就此對三位科技界領軍人物作了專訪,他們的一個共同看法是,對于如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只有全面認識,正確把握,才能把這一重要戰略決策落到實處。
由“跟蹤型”轉向“創新型”
杜祥琬院士剛剛參加過《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的制定與咨詢。他對記者說,在當今世界,人均GDP500美元至3000美元,一般都面臨著資源與能源緊缺的突出矛盾。而中國正好處在這一階段。要解決這一瓶頸問題,必須走自己的路,也就是靠科技創新,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然而,中國目前對國外技術的依存度達60%以上,高附加值常常被別人拿走。這么大的一個國家,專利數量尚不及韓國,這種狀況必須迅速扭轉。從長遠看,中國要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把科技發展模式由‘跟蹤型’發展到‘創新型’”。
不久前揭曉的2005年中國十大自主創新成果,中國農科院有雜交水稻和禽流感疫苗兩項列入其中。據翟虎渠院長介紹,早在2002年,中國農科院便倡議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又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成果。例如屬于世界首創的抗蟲三系雜交棉,試驗表明可以增產26.8%。若按增產20%計算,全國現在有8000萬畝棉田,5000萬畝使用這個品種,一年即可節省1000萬畝土地。“總體來講,中國的科技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一些核心的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在我們手里,很多地方還要受制于人。因此,我們要把經濟搞上去,還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
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并舉
杜祥琬院士認為,建立自主創新體系,至少應當包括兩個層次:以原創為主的科學創新,它主要應由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承擔;技術創新,企業應當成為其主體,在這個方面,還可以充分發揮產學研相結合的作用。
徐濱士院士目前擔任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根據自己長期科研工作實踐,把科技創新分為三類,即原創、綜合集成與引進再創新。徐院士完成的一項重大發明,即納米復合電刷鍍技術。利用這種獨創性的技術成果,在報廢的汽車發動機缸體上刷上納米材料,不僅可以修復如新,耐磨性還顯著提高。僅汽車廢缸體修復利用一項,有望達到上千億元的市場規模。徐院士向我們介紹了他的一系列杰出科研成果后強調指出,“沒有基礎研究,就沒有創新。”從理論創新到技術創新,是一個緊密聯系而又不可偏廢的完整過程。
翟虎渠院長指出,“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國家的農業企業很難開展自主創新,因為實力還不夠強。要養一個研究所,要養一批人,需要很長的發展歷史,要有很大的營業量和很多的利潤養這些人,我們目前還沒有走到這一步。我也同意并提倡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目前中國不具備這個條件,將來可以逐步發展培育。知識創新是大學和研究單位本身的事情,今天的知識是明天的技術,后天的生產力。所以,我們對這個問題應該講得全面一點。”
自主不是排外,創新必須開放
徐濱士院士說,過去人們往往認為,自主創新就是原創。其實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不是排外。尤其在一些與國外差距較大的領域,必須通過引進來縮小差距。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引進的東西不少,但是再創新的東西不太多。
杜祥琬院士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自主創新應是開放性的,不能關起門來搞,開放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利用開放的優勢,了解國際科學技術的前沿,站在前沿上創新,才不致于重復別人做過的工作。這位著名的核武器中子物理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專家還深有感觸地說,在戰略高技術領域,一些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根本不可能引進的,是買不來的。即使在這樣的領域,思想的借鑒同樣是重要的。
“功夫在詩外”
杜祥琬有“院士詩人”之稱,余暇吟詩作賦是他多年來的一大愛好。談起如何建立自主創新體系,他同樣有“功夫在詩外”之感慨。
“要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管理必須創新,政府職能需要轉變,要消除體制上的障礙。現在科研工作中同水平、低水平的重復很多,重復引進不少,這就與管理部門不能很好統一規劃、合理調配資源有關。這樣容易滋生腐敗,也會影響到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杜祥琬接著換了一個角度指出,作為科技人員本身,也存在一個學風問題。現在,那種追名逐利,拼湊論文的現象比較普遍。這次“兩會”期間,就有政協委員提出,上述浮躁現象,與評審獎勵制度不規范有關系。我們應當提倡老老實實做學問,其實創新并不神秘,只要深入下去解決了實際問題就是創新。
根據我國農業科研力量與投入均比較有限的狀況,翟虎渠院長建議,應當通過在國家層面上組織實施,來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及物質資源。
他希望中央成立一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負責做基礎性應用研究等上游工作;國內十大生態區均建立起區域性創新中心,銜接上游與下游之間的工作;下游在全國建立300個左右的綜合性示范站,主要從事試驗,示范、推廣,把科技成果推廣到農戶。以此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6年03月10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