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反芻動物營養創新團隊通過給斷奶前幼齡犢牛強化口服接種成年奶牛瘤胃液發現,反復接種瘤胃液對斷奶后犢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定植沒有取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效應,但可降低犢牛腹瀉發生頻次和腹瀉持續時間。該研究成果為通過微生物組干預預防犢牛腹瀉和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據卜登攀研究員介紹,犢牛腹瀉不僅會增加飼養成本,更會影響其后期生產性能的發揮。應用抗生素治療犢牛腹瀉有引發耐藥性的風險,因此新型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發對于奶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試驗將二十頭新生公犢牛隨機分為四組,其中兩組分別口服接種兩頭成年泌乳奶牛的瘤胃微生物(新鮮瘤胃液),而其他兩組則口服接種從另外兩頭成年泌乳奶牛滅菌后的瘤胃液,并分別在出生后3天、7天、21天、42天和50天分別給每頭犢牛口服接種100毫升、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瘤胃液,并在77日齡時(斷奶后27天)采集瘤胃內容物。研究證實,反復口服接種瘤胃微生物對犢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發育影響有限,瘤胃微生物群落發育可能由宿主和其他因素決定,但降低腹瀉的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以及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北京市創新團隊等項目支持。(通訊員 高冰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