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研究闡明了新型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替代物通過誘導腦和腸道細胞發生異質性響應,進而引發神經毒性和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雙酚A等環境內分泌干擾物是一類重要的新污染物,其持續暴露是導致人類多種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在雙酚A被限制使用后,雙酚F和雙酚AF等替代物被發現具有與雙酚A相當甚至更強的毒性影響,從而引發了廣泛關注。
研究人員以斑馬魚為模型,識別出雙酚A替代物長期暴露會給魚類帶來認知障礙和肝臟脂肪化等毒性影響。進一步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對雙酚A替代物的致毒機制進行解析發現,認知異常的斑馬魚的腦細胞組成發生了顯著變化,包括神經元比例下降和小膠質細胞等免疫細胞比例上升,這些改變可能導致了認知障礙的發生。通過對腸道組織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發現,斑馬魚腸上皮細胞占比上升,且伴隨脂質吸收基因激活,以上改變可能引起腸道對脂質的過量吸收,進而引起肝臟脂肪化。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劉全吉)
原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153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20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