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劉頭明博士及其團隊成員在苧麻產量性狀的遺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科研團隊構建了苧麻的首張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譜,并完成了苧麻纖維產量相關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QTL)定位。
苧麻是我國特色的天然纖維作物,其產量、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都是數量性狀,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遺傳基礎難以界定。長期以來,苧麻的育種都是以常規育種為主。然而,常規育種具有周期性長,改良性狀方面目的性不強等缺點。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分子設計育種已經被廣泛用于水稻等主要作物的性狀改良,但苧麻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相對比較落后。
該團隊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率先開展了苧麻的轉錄組測序,獲得了四萬余條表達基因序列(EST),進而利用這些EST序列發展了1827個微衛星重復序列(SSR)標記。另外,該科研團隊還構建了一個F2無性系分離群體作為QTL定位群體。利用這些SSR標記和無性系群體,構建了苧麻的首張分子標記遺傳連鎖圖譜。圖譜包含132個標記和18個連鎖群,總長度2265.1厘摩爾。結合群體的纖維產量及其相關性狀的表型數據,科研團隊一共檢測到了33個與纖維產量相關的QTL。這些QTL將可以直接應用于苧麻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系列的研究成果已分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基因組學(BMC Genomics)》,《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和《分子育種 (Molecular Breeding)》發表。(通訊員 王真棟)
文章鏈接: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64/14/125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6034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32-014-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