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楊福合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完成的“國家特種動物基因庫建設與高效利用”項目,榮獲2017年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介紹,該項成果針對我國特種動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綜合評價、開發利用等基礎工作薄弱,致使我國一些珍貴、稀有的遺傳資源丟失,基因資源挖掘創制研究滯后、優異遺傳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我國特養業的主要動物品種(如水貂、藍狐、銀狐、兔、犬、雉等)長期依賴國外等制約我國特養業發展的瓶頸,特產所牽頭全國數十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保種場等單位,歷時18年,系統開展了特種動物遺傳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等研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特種動物基因庫,開展了特種動物重要經濟性狀基因挖掘、分子輔助育種研究,以及新品種培育與推廣應用,取得了眾多突破性的成果。
據悉,特種動物基因庫保存了鹿類動物、毛皮動物、特禽、家兔、犬等動物共500多個類型(品種);首次開發出特種動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及信息檢索系統,實現了特種動物種質資源的信息化和數據化管理及全方位信息數據、活體資源、基因資源的國內共享;建立了特種動物種質資源保存技術體系;制定了66個特種動物遺傳資源收集、整理、評價、保存、共享等技術規程;從分子水平對初步篩選出的48個優良類型(品種)進行了開發和評價,為特種動物新種質創制提供了基礎材料,解決了我國特種動物遺傳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首次利用三代測序技術完成梅花鹿全基因組測序和組裝,中國梅花鹿基因圖譜的完成對揭示其獨特生物學特性及鹿茸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克隆得到東北馬鹿MSTN基因三個外顯子,成功克隆甘肅馬鹿肌細胞生成素(MyoG)基因序列,基因全長3168bp,為茸鹿功能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分子遺傳育種研究奠定了基礎;創建了茸鹿、毛皮動物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新品種4個,所提供的育種素材培育新品種12個,改變了我國特種動物“無良種”的局面,為推動我國特種動物飼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該項成果取得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權8項,發表學術論文232篇,其中SCI收錄46篇,出版書籍9部。培育的新品種已在吉林、遼寧、山東等12省區400多個飼養場進行了推廣應用,據近幾年不完全統計,累計推廣規模達300余萬只,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