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
麻類研究所“高效節能清潔型麻類工廠化生物脫膠技術”和“麻育秧膜研制及其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兩項科技成果評價會上獲悉,麻類生物脫膠技術取得了技術原理、工藝流程、技術參數和工藝裝備的重大突破,實現了脫膠生產方式的重大轉變,從根本上解決了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麻育秧膜技術為國內外獨創,有效解決了水稻機插育秧的瓶頸問題。這兩項科技成果通過了由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的成果評價。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麻類產業發展萎靡,麻類生產和種植面積持續萎縮,特別是2007年以來,環洞庭湖的苧麻紡織廠因脫膠污染環境而被大量關閉,給我國苧麻等產業發展帶來沉重打擊。同時我國麻類產品僅局限于紡織用途,多用途開發利用尚未興起,導致麻類市場小。這些因素給我國麻類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如何推動我國麻類這一傳統特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保障天然纖維原料的有效供給,已成為當前我國麻類產業必須解決的問題。為解決制約麻類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麻類所劉正初研究員率領的“農產品加工微生物遺傳改良與應用”團隊、王朝云研究員率領的“麻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劉旭院士、羅錫文院士領銜的專家組對兩項科技成果做出了高度評價。
“高效節能清潔型麻類工廠化生物脫膠技術”具有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等特點,與化學脫膠比較,該成果提高苧麻纖維資源利用率47%,節省原煤76%,降低水耗62%,降低生產成本20%;減輕污染物處理負荷95%左右,減少廢氣、廢渣排放量70%。與傳統 “漚麻”脫膠方法比較,該技術韌皮纖維精洗率提高20%以上,進入工業廢水的污染物減少90%以上。該成果已占全國麻類脫膠應用的1/3以上,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對于我國以草本纖維為原料的紡織、造紙、生物質材料等產業具有重大的借鑒作用。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效菌株的選育、復合酶催化機理等方面處于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
“麻育秧膜研制及其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以麻類纖維為主要原料,以優化的環保型漿料為主要固結劑,研制出全新配方麻育秧膜產品,該產品使用后可降解,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究出了適于水稻機插育秧的麻育秧膜產品及其生產工藝技術,并實現產業化。麻育秧膜用于水稻機插育秧結果顯示,秧苗整齊健壯,根系發達且盤結力強,不易散秧,易運輸、易裝秧、傷秧輕、漏插少,顯著提高了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早稻可提早進入適插期,返青期短,有利于早生快發,增產顯著。已在湖南、黑龍江等5省大范圍推廣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為國內外本領域獨創,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提高水稻產量具有重大作用,同時將有效帶動麻類產業的發展。(通訊員 王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