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17日,2015年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2014年工作,安排了2015年實施計劃和重點任務,著重部署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楊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萬建民出席會議并講話。作科所副所長王述民主持大會開幕式。
萬建民指出,種子管理局自成立以來,對種質資源事業給予了大力支持,保種工作的項目任務和經費都翻了一倍。并在今年2月印發、實施《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作科所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保種專項的實施,把2015年的保種工作做好。
楊洋要求,2015年要完成2項重要工作:一是貫徹落實《規劃》。按照《規劃》的目標任務積極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全國種質資源相關單位和人員認真實施;二是啟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首先開展湖北、湖南、重慶、廣西4個地方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在未來的5年里,逐步完成全國性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搶救性收集。
劉旭強調,當前資源工作者肩負著2項重大任務:一是收集、保存資源量達78萬份。目前保存量是45萬份,根據《規劃》要求,今后每年收集、保存量為2萬份,到2030年要累計增加33萬份。二是要支撐現代種業的發展。收集、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是基礎,及時提供現代種業所需的種質、基因和技術,支撐現代種業的發展、為育種服務是最終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以更高的要求,提高種質資源科技進步速度,提升種質資源科研水平,有力支撐現代種業的發展,回報國家對種質資源工作的支持。
會議期間,王述民等20多位領導和專家進行了項目匯報。王述民指出,近年來保種工作由經驗判斷上升為科學指導,由項目引導轉變為規劃指導,并在2014年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去年底,我國共保存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45萬份,保存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通過制定120類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技術規范,基本實現了農作物種質資源工作的標準化;通過繁殖更新,有效緩解了農作物種質資源供需矛盾,目前年分發4.3萬份次,是專項實施前的7倍;通過精準鑒定,農作物種質資源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的支撐作用日益顯著。2015年,保種工作要重點開展好第三次全國種質資源普查,擴大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規模,并加強庫圃資源的安全保存,以實現對育種和現代種業的有效支撐。
會議還邀請李振宇、張相岐、李立會等知名專家作專題報告,并邀請作科所副所長范靜進行專項經費使用培訓。(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