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水稻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農業行業科技項目“中國超級稻重點區域目標產量高效育種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了農業農村部的驗收。以中國科學院韓斌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亞種間強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主要技術路線,針對我國五大重點稻區分七項任務進行協作攻關,5年來,項目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圓滿完成了項目總體目標任務和考核指標,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據項目首席專家程式華研究員介紹,該項目集聚了水稻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沈陽農業大學等全國超級稻研究優勢單位,通過合力攻關,選育的品種有34個通過農業農村部的超級稻確認,其中20個超級稻品種米質達到國標優質3級以上;新育成71個超級稻苗頭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品質達國標三級以上的優質品種比例占62%,實現了高產與優質的協調;超優千號、甬優12、春優927等多個超級稻品種,多年多點百畝示范方驗收產量突破了1000公斤大關,實現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
通過與超級稻示范推廣項目銜接,在全國超級稻重點區域16個省市安排百畝、千畝和萬畝示范方,實現了超級稻產量、效益“雙增一百”目標,有效輻射帶動了重點區域的超級稻大面積示范推廣。據不完全統計,2014-2018年超級稻品種在重點區域累計推廣7.5億畝,年平均推廣1.5億畝,有效帶動了全國水稻單產突破畝產460公斤大關,2018年全國平均單產比2013年提高了20.7公斤,5年合計增產稻谷276億公斤,促進全國水稻單產和總產實現歷史性突破。
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秈粳雜交稻育種技術水平,推進了超級稻產量與品質齊頭并進,是國家“藏糧于技”戰略的很好體現,為繼續保持我國水稻育種國際領先水平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通訊員 陳鎏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