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耕地退化阻控與地力提升團隊研究揭示了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在我國東北黑土區域的適宜性,研究成果發表在《土壤耕作研究(Soil &Tillage Research)》上。
東北黑土區是全球四大黑土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然而,對黑土地的保護性耕作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土壤質量、促進土壤健康,但也存在減產風險,其適用性范圍和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在東北黑土區的齊齊哈爾、白城、赤峰等六個試驗點開展多點聯網試驗。研究發現,半干旱區可首選免耕,通過秸稈覆蓋保水增碳,緩解干旱脅迫,但需搭配早熟品種或地膜覆蓋以應對播種期低溫。而深翻在半濕潤區更優,通過改善亞耕層結構、提升地溫,實現增產穩產,建議結合秸稈還田以彌補表層養分損失。研究還為我國東北黑土區域提供了適配策略,構建了“氣候-土壤-耕作”協同模式,干旱區推廣免耕,濕潤區優化深翻,同時加強長期定位監測,評估土壤健康演變,確保用好養好黑土地。
該研究得到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資助。(通訊員:姬悅)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71987240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