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15日,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理事會在長沙召開。
會上,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秘書長、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副所長周其文代表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作了2018年度工作報告和2019年工作思路。2018年以來,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在國家科技創新聯盟辦公室的指導下,圍繞聯盟重點任務,承擔國家項目和課題超過16個。定點突變主栽雜交稻親本的鎘吸收主效基因,建立了稻米鎘低積累的秈型雜交稻培育技術體系,研創出了第一個鎘低積累恢復系、不育系及雜交稻組合;形成中輕度重金屬污染稻田的“低累積品種-土壤鈍化-元素拮抗-農藝調控”的區域綜合防控技術模式、以根系和葉片兩段阻控為核心的“VFR”(低積累品種+堿性肥料+調控劑)模式、保障稻米質量安全的“雙分雙降”等典型模式;篩選出兩優336、農香42、桃優香占等15個低鎘品種,新增登記修復產品(土壤調理劑、菌肥等)超過5項;申請專利超過30項,編寫企業標準2項;發表高水平論文超過20篇。
在全國各地開展的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的關鍵技術推廣項目超過20項,推廣早中稻化學鈍化修復效果示范3萬畝,研制出了一批新型降鎘技術產品,在湖南湘潭連片示范6970畝,推廣植物修復技術示范超過500畝;持續在安徽銅陵、廣東韶關和清遠、廣西河池、貴州威寧、河北安新、河南新鄉、湖北大冶、江西萍鄉、四川綿竹、云南玉溪等11個異地驗證點進行了異地驗證試驗,修復技術種類達到20種,為逐步篩選出一批經濟、高效、適合大規模農田治理的技術措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聯盟還開展了珠三角重金屬污染農田高效鈍化劑優化推廣示范、重金屬低積累品種選育、農田土壤重金屬Cd螯合磁移除技術(MSC-TECH)研究等7項重點工作,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會議要求,聯盟要加快自身建設,在運行機制探索上下功夫,進一步挖掘聯盟成員潛力;在關鍵技術攻關上下功夫,加強技術成果轉化;在科技成果落地上下功夫,構建一個全新的、解決區域重大問題的系統創新平臺,為進一步推動產地環境改善,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新貢獻。
環保所、湖南省農科院、湖北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各理事單位作了典型發言。會議討論了擬向外推介的《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材料/技術異地效果驗證田間試驗技術規程》、13種農田重金屬污染修復模式和5種修復材料產品。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辦公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副局長熊明民,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副理事長、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黨委書記邱化蛟出席會議。(通訊員 宋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