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口蹄疫與新發病流行病學創新團隊在豬塞內卡病毒及口蹄疫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
IBRS-2細胞和PK-15細胞均為豬源腎上皮細胞,是豬小RNA病毒研究中最常用的兩種細胞系。作為原生型RNA病毒的代表,豬塞內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在IBRS-2細胞和PK-15細胞中表現出明顯的復制水平差異,但其分子機制并不清楚。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團隊利用蛋白組學技術分別鑒定并比較了豬塞內卡病毒感染IBRS-2細胞和PK-15細胞后蛋白表達譜的差異,并通過系列功能實驗揭示了兩種細胞天然免疫通路的差異及其原因。研究發現,IBRS-2細胞在豬塞內卡病毒感染后所有ISGs均沒有上調表達,而PK-15細胞中大量的ISGs表達均顯著上調。進一步檢測發現豬塞內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均能夠在PK-15細胞中誘導高水平的I型干擾素表達,而在IBRS-2細胞中不能誘導I型干擾素產生。功能實驗分析發現IBRS-2中RIG-I樣通路中TBK1與干擾素調節因子IRF3間的信號傳遞處于異常狀態,導致IRF3無法激活,進而不能誘導I型干擾素的產生。上述科研成果為豬小RNA病毒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細胞系的選取提供理論依據,為塞內卡病毒用于溶瘤治療研究中降低病毒清除速率提供了思路和靶點。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甘肅省重大科技專項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資助。(通訊員 陳妍)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35947621001195?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