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節水新材料與農膜污染防控團隊和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團隊,揭示了不同覆蓋技術對水稻節水增產減排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旱作種植技術是緩解農田面源污染、碳排放,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并提高水分生產力的有效措施。然而,由于該技術實施環境和應用場景復雜,尚缺乏其對稻田影響的全面了解和統一認識。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量化了地膜覆蓋旱作、秸稈覆蓋旱作、不覆蓋旱作三種方式對水稻產量、溫室氣體排放和水分生產力的影響效果,發現這三種旱作方式與傳統淹水方式相比,顯著降低了稻田甲烷排放,且提高水稻水分生產效率。同時發現覆蓋類型、施肥量、土壤有機碳、土壤全氮及土壤容重是影響覆蓋技術對水稻節水增產減排的關鍵因素。地膜覆蓋技術在水稻旱作種植體系中表現最優,而秸稈覆蓋旱作和不覆蓋旱作對水稻節水增產減排的影響效果有限。通過控制地膜覆蓋技術并匹配適用場景,可大幅提升水稻增產減排的效果。研究結果可為水稻旱作技術的合理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通訊員:王佳)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