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我國目前農田土壤環境嚴重污染狀況,尋求土壤修復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徑,大力推進土壤-微生物領域研究及微生物肥料的生產與產業化應用,由中國微生物學會農業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微生物與菌肥專業委員會和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十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暨第三屆全國微生物肥料生產應用技術研討會” 于2006年8月20~22日在山東省泰安市成功召開。此次土壤微生物學術會議與相關產業會的聯合召開,促進了土壤微生物學科研究成果與相關產業之間的交融、結合,為將來的學科發展、產業促進和農業應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會議是近幾屆土壤微生物學術會議參加人數和提交論文數量最多的一次,集中反映了目前在土壤(農業)微生物學和微生物肥料領域內研究的各個方面內容。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以及臺灣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管理部門及生產企業等260多位專家、代表和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參加了此次農業微生物領域的行業盛會。大會圍繞有關“農業微生物-微生物肥料-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農業微生物的需求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會專家、代表分別就微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生物固氮、土壤污染修復、微生物與植物相互作用、菌根真菌、有機物料轉化利用、PGPR的研究等熱點基礎研究,微生物肥料新產品開發、新技術與新材料應用等應用研究等方面做了大會報告。其中部分企業代表還就微生物肥料產業化發展、市場推廣、區域應用、效果機理等方面的一些狀況及問題進行了大會發言。此次會議自始至終緊湊、生動,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開得圓滿、成功。
在會議期間,與會的全體代表以開拓進取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討論了我國微生物肥料行業今后的研發熱點和開拓創新的問題。代表們對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方向和行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另外,為推進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會議代表們一致呼吁盡早成立微生物肥料行業協會,經過充分醞釀,會議期間成立了籌備工作組以開展具體的工作。
此次大會恰逢“十一五”的開局之際。最近幾年來,土壤微生物研究領域不斷拓新,研究水平不斷向縱深方向推進。集中表現在生物固氮的作用機理、重要微生物過程的蛋白組學研究、微生物與豆科植物互作、新資源采集鑒定和應用基礎研究生機勃勃,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基于16S rDNA的免培養方法廣泛用于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中,客觀準確揭示出特定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微生物種群構成、動態變化過程和功能的關系,研究手段的發展為微生物資源的廣泛利用提供基礎和依據。如此等等諸多研究進展為“十一五”土壤(農業)微生物學科的全面發展和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會的成功召開不但對于引起全社會關注我國的土壤污染狀況、探討我國目前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方式、指引微生物肥料產業化發展方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還將對于明確我國農業微生物學科發展和農業微生物產業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提供參考,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應用方向,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一些產業化成果將成為在服務“三農”中為農民解決實實在在問題的利器,對于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的保育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積極作用。
當前我國土壤和水體污染狀況極為嚴重,已由“點污染”轉變成為“面污染”。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過分依賴化肥,導致我國目前的化肥施用量高居世界首位,肥料應用結構單一,化肥用量的逐年上升已經同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提高嚴重背離,直接后果是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性下降;當前農藥污染土壤面積已達1300-1600萬公頃,重金屬污染更達到2000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0;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大部分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已成為污染侵害對象,污染速度遠遠超過治理速度。由此導致我國土壤結構和功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降低等嚴重問題,已經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本次會議所關注的一些微生物肥料,涉及生物高效固氮、營養促生、有機物料腐熟轉化利用、土壤污染物修復、健康土壤功能恢復等重大產品,以及開發多種微生物與有機營養物、微生物與無機營養物質復合而成的新產品。這些產品在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作物對重金屬及農藥等有害物質的吸收、修復保育土壤、促進農業廢棄物的腐熟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據本次會議的主辦方-農業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檢中心主任李俊博士介紹,在當前農業微生物學與多學科交叉結合的趨勢下,加大非病原、功能微生物的農業利用將是解決我國土壤污染與修復等重大問題的有力手段,加大推廣應用微生物肥料、降低化肥用量就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方法。
與會有關專家還指出,我國土壤微生物研究還存在如下難點:由于我國尚未進行第三次全國土地普查,且土壤普查缺乏土壤微生物有關基礎數據,對土壤肥力與性狀的下降狀況難以進行有效評價,對不合理利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受損程度難以進行評估;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國家投入過低,無法展開全面的調查與深入研究等。
針對以上問題,本次會議專家經過反復論證,確定:在我國農業(土壤)微生物的發展方向上建立以根圈微生物、微生物與植物共生及微生物生態學研究的體系;在農業(土壤)微生物產業化發展方面選擇性能優良菌株、改進生產工藝與設備、開發以腐熟劑、土壤修復劑、根瘤菌劑、生物有機肥為主的重大功能性產品;加強基礎與應用研究,進行土壤微生物資源調查與分類,如在微生物肥料方面能鑒定出新菌種并找出抗逆性基因的微生物菌種,將具有重大意義;建立土壤污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將根瘤菌納入我國“沃土工程”;加強土壤、植物、微生物三方相互關系的研究,使在實驗室條件下分離出的菌株能在大田廣泛應用;進一步關注微生物肥料產業發展,做好行業規范,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形成合力,加強我國微生物肥料研發的自主創新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會議得到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多家生物肥料生產企業、山東微生物學會、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泰安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同時,會議還受到了《農民日報》、《科技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七套)》和地方媒體等多家新聞機構的廣泛關注,并作了相關新聞和專題報道,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文/攝影 丁麟)
分享到
還我沃土 造福子孫
發布時間:2006-08-30
|來源: 院辦公室|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