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亮指出,作為多種食用菌的起源地,中國不僅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還有適合不同季節和不同生產方式的栽培品種,目前商業化生產種類50余種、商業品種300余個。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食用菌科研和產業的發展,先后建立了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公益性研究和技術支撐機構,支持選育了大批食用菌新品種,研發并示范了一批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新技術,在優勢區域內發展了一大批食用菌生產基地和食用菌加工企業。今后,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強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支持,進一步優化食用菌的品種結構與空間布局,加強優勢區域建設,不斷提升食用菌產業發展水平。
此次大會以“食用菌營養與健康”為主題,以推動全球食用菌產業發展為目標,分設種質資源、育種、栽培與菌種、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營養與藥用、市場管理等專題,開展學術與技術交流。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等中外專家就“中國的食用菌產業”、“未來的食用菌育種新方向與新技術”、“菌根菌栽培”、“雙孢蘑菇抗腫瘤和抗代謝疾病的研究”等作了報告。來自美洲、歐洲、亞洲的10個國家的28個企業以及中國的40多家企業參加了產業技術與新產品展覽。與會人員參觀了金針菇、杏鮑菇工廠化生產線及食用菌夏栽和中國獨特的白靈菇工廠化栽培,進一步了解了中國食用菌產業特色和發展成果。
據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資劃所張金霞研究員介紹,人類對健康的日益關注,為食用菌的營養與活性成分的育種提供了機會,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是認識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之一,采吃食用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5000年前。2011年全國食用菌栽培規模超過300億袋,消化農林副產品3125萬噸左右,總產量超過2500萬噸。食用菌的市值已經超過棉花,占種植業產品總值的5%,成為糧油果菜之后列第5位的大宗農產品。除內銷外,還出口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了解,國際食用菌大會是國際食用菌科研領域和產業界最為重要的集會,每3-5年舉辦一次,自1950年起先后舉辦了17屆,有效促進了世界各國食用菌科研、生產、貿易領域的合作和交流,對食用菌研究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屆“國際食用菌大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食用菌產業,搭建了借鑒先進經驗、同世界交流合作的橋梁。(通訊員 孟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