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文明創建爭前列 科技創新創一流
記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單位
發布時間:2015-03-19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作者:孟秀華 肖碧林
2月28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暨學雷鋒志愿服務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被授予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資劃所首次獲此殊榮。
資劃所是以土壤肥料、農業資源利用和區域發展為主導的國家級公益性綜合研究機構。研究領域涉及植物營養與肥料、農業遙感與信息、農業土壤、農業微生物資源與利用、農業生態、農業區域發展等6大學科領域。“十一五”以來,在國家973、863、國家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支持下,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先后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發表論文1100余篇,出版專著50余部,獲授權專利140余項,獲批標準70余項。先后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農業部文明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精神文明單位標兵”“農業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所屬呼倫貝爾試驗站獲中央國家機關和農業部“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科研成就和榮譽的取得,得益于研究所對創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創建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中心工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開創科技創新和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為有效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研究所成立了以所長為組長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落實黨委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工青婦參與創建齊抓共管。將精神文明創建納入研究所年度工作計劃,建立了精神文明創建制度,制訂了《資劃所文明處室、文明職工評選表彰辦法》、《創新文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每年開展文明處室、文明職工和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評選活動,激發全所職工爭創文明的意識和積極性。將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組織及廉政等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發揮表率作用。通過專題講座、先進事跡報告會、內部網絡等方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所黨建網開辟了“精神文明”工作專欄,開展黨建工作交流和網絡文明傳播活動。對職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學習中國農科院《職工守則》、《科技人員道德準則》和《科研道德規范》,倡導誠信為本,引導職工加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在職工中大力弘揚“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
通過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研究所工作氛圍更加輕松和諧,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成果獲得重大突破,先進典型和先進人物不斷涌現。
“十一五”以來,研究所行業領軍地位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承擔的科研項目以國家三大計劃(973、863和國家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主體,呈現層次高、項目大經費多、學科引領作用強的特點,科研工作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發明獎1項,獲得省部級獎22項,發表科研論文1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00項、其他專利40余項,軟件著作權122項,制訂國家行業標準70余項。科技服務“三農”能力顯著提升,所第一黨支部與山東東夏鎮后史村黨支部開展合作共建活動,組織專家為后史村的生姜和蔬菜產業提供技術服務。程憲國研究員針對江西瑞昌山藥連作障礙技術難題開展試驗研究尋找接解決對策。逄煥成研究員指導總裝備部邊遠艱苦地區基地的鹽堿地改良和中低產田改造,發展農副業生產。祁陽、德州兩站圍繞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工作,并為當地農作物高產創建提供技術支持等。
在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研究所獲得多項集體和個人榮譽表彰。先后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精神文明單位標兵、農業部文明單位、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2015年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所黨委先后獲得“農業部先進基層黨組織” “先進基層服務性黨組織”稱號,研究所呼倫貝爾試驗站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和農業部“青年文明號”稱號,祁陽站又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先進集體。祁陽站文石林研究員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基層,服務農業,并譽為最美科技人員,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分別以《用科學改變土地》、《這輩子戀上泥土》、《紅色土壤守望者》為題宣傳報道了文石林的事跡。呼倫貝爾站副站長辛曉平每年有四、五個月以站為家,堅持野外觀測和科學實驗,其研究填補了我國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先后榮獲“全國野外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何萍研究員率領團隊攻克肥料減施增效難題,獲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國家機關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并榮幸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曹衛東研究員默默無聞連續為青海省平安縣平安鎮東莊小學捐資助學,得到當地高度肯定和贊揚。楊秀春博士在援疆三年間,積極為新疆地區農牧業生產獻計獻策,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單位改革創新、自我完善、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資劃所人將銘記使命、繼往開來,鼓實勁、謀發展、創一流,努力實現“十三五”發展新跨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輸送更多的精英人才,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通訊員 張莉)
資劃所是以土壤肥料、農業資源利用和區域發展為主導的國家級公益性綜合研究機構。研究領域涉及植物營養與肥料、農業遙感與信息、農業土壤、農業微生物資源與利用、農業生態、農業區域發展等6大學科領域。“十一五”以來,在國家973、863、國家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項目支持下,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先后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發表論文1100余篇,出版專著50余部,獲授權專利140余項,獲批標準70余項。先后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農業部文明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精神文明單位標兵”“農業部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所屬呼倫貝爾試驗站獲中央國家機關和農業部“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科研成就和榮譽的取得,得益于研究所對創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創建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研究所圍繞中心工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開創科技創新和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
為有效推進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研究所成立了以所長為組長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落實黨委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工青婦參與創建齊抓共管。將精神文明創建納入研究所年度工作計劃,建立了精神文明創建制度,制訂了《資劃所文明處室、文明職工評選表彰辦法》、《創新文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每年開展文明處室、文明職工和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評選活動,激發全所職工爭創文明的意識和積極性。將領導班子的思想、作風、組織及廉政等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發揮表率作用。通過專題講座、先進事跡報告會、內部網絡等方式,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所黨建網開辟了“精神文明”工作專欄,開展黨建工作交流和網絡文明傳播活動。對職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學習中國農科院《職工守則》、《科技人員道德準則》和《科研道德規范》,倡導誠信為本,引導職工加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在職工中大力弘揚“執著奮斗、求實創新、情系三農、服務人民”的“祁陽站精神”,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推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
通過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研究所工作氛圍更加輕松和諧,職工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成果獲得重大突破,先進典型和先進人物不斷涌現。
“十一五”以來,研究所行業領軍地位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承擔的科研項目以國家三大計劃(973、863和國家支撐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主體,呈現層次高、項目大經費多、學科引領作用強的特點,科研工作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發明獎1項,獲得省部級獎22項,發表科研論文1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00項、其他專利40余項,軟件著作權122項,制訂國家行業標準70余項。科技服務“三農”能力顯著提升,所第一黨支部與山東東夏鎮后史村黨支部開展合作共建活動,組織專家為后史村的生姜和蔬菜產業提供技術服務。程憲國研究員針對江西瑞昌山藥連作障礙技術難題開展試驗研究尋找接解決對策。逄煥成研究員指導總裝備部邊遠艱苦地區基地的鹽堿地改良和中低產田改造,發展農副業生產。祁陽、德州兩站圍繞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開展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工作,并為當地農作物高產創建提供技術支持等。
在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研究所獲得多項集體和個人榮譽表彰。先后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精神文明單位標兵、農業部文明單位、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2015年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所黨委先后獲得“農業部先進基層黨組織” “先進基層服務性黨組織”稱號,研究所呼倫貝爾試驗站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和農業部“青年文明號”稱號,祁陽站又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先進集體。祁陽站文石林研究員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基層,服務農業,并譽為最美科技人員,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分別以《用科學改變土地》、《這輩子戀上泥土》、《紅色土壤守望者》為題宣傳報道了文石林的事跡。呼倫貝爾站副站長辛曉平每年有四、五個月以站為家,堅持野外觀測和科學實驗,其研究填補了我國草甸草原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的空白,先后榮獲“全國野外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何萍研究員率領團隊攻克肥料減施增效難題,獲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央國家機關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并榮幸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曹衛東研究員默默無聞連續為青海省平安縣平安鎮東莊小學捐資助學,得到當地高度肯定和贊揚。楊秀春博士在援疆三年間,積極為新疆地區農牧業生產獻計獻策,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
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單位改革創新、自我完善、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資劃所人將銘記使命、繼往開來,鼓實勁、謀發展、創一流,努力實現“十三五”發展新跨越,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輸送更多的精英人才,為“三農”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通訊員 張莉)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