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農科院主辦,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CGIAR)協辦的“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于2006年10月24-25日在北京隆重召開。
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翟虎渠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Alexander Müller博士、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秘書長Francisco Reifschneider博士分別在大會開幕式上致辭。農業部李正東司長、石燕泉副司長、羅鳴處長、張景林副處長、科技部馬林英副司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常青副局長以及國家外國專家局雷風云處長等領導應邀參加,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17個國家的農科院院長、4個國際組織、18個我國省(市)農科院院長以及國際組織資深專家代表共60余人應邀參加了會議。30余位中外代表做了精彩的報告。
“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是全球范圍內首次組織召開的由各國農業科技機構高層領導參加的國際農業科技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會議共分4個議題,包括農業科技創新、食品安全及營養與健康、扶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農業科技的挑戰與展望。
農業部危朝安副部長在致辭中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家間廣泛的農業合作日益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普遍需求,特別是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糧食安全、農業環境污染、貧窮、食品安全、外來生物入侵、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呈現出全球化態勢。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單純依靠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來已明顯力不從心,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全球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來面對。由于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經濟模式、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存在差異,對農業科研重點領域的側重也有很大的不同,各國均傾向于研發適應自身特點的農業技術。因此,組織世界各國農業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對話和交流,分析各國農業科技進步成果,集成各類科技資源,共同研討全球和區域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及其對策,對于促進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翟虎渠院長在講話中表示,作為國家級農業研究機構的管理者、領導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站在未來的角度,用全球的視野來審視,來酌量,來謀劃我們共同擁有的同一個地球的、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召開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交流,共同分析世界農業面臨的重大挑戰,研討如何共享科技資源、促進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和提高科學研究效率,達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和行動共識,推動戰略研究伙伴關系的形成,為世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求出路。他特別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直把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作為其中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與66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國際組織和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建立了廣泛的科技經濟合作關系,與26個國家和14個國際組織簽訂了院級科技合作協議,并在合作協議框架下,在種質資源、水稻品質、生物多樣性、食品安全、環境資源、生物分子學技術等不同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為增強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中國消除貧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與會各國和國際組織代表及我國各省(市)農科院院長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針對世界農業科技及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討論、溝通和交流,并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農業科技發展與合作的《北京聲明》。指出:農業科技與創新對于促進全球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是應對農業挑戰的有效途徑。“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是加強國際對話與合作的一個新的平臺,定期化溝通各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利于共同謀劃未來的科技發展戰略。
這次大會受到與會代表的高度稱贊,一致認為取得了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