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艷麗撰寫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棉》正式發行,該書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育種家培育棉花品種為主線,全面反映了“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中棉所精神”的深刻內涵。
2014年6月,農業部和科技部聯合下文,決定在全國農業和科技系統開展向中棉所學習的活動。之后,中共安陽市委、市政府號召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向棉花所學習。同年12月,安陽市委宣傳部決定由安陽師范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艷麗牽頭,撰寫全面反映“中棉所精神”的大型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棉》。
《中國棉》創作過程歷時兩年半,作者周艷麗奔赴新疆、海南、江蘇、上海和北京等地,采訪近百人,撰寫內容達43萬字。該書以棉花的發現、由印度遷移到我國的歷史以及新中國建立初期棉花生產狀況為鋪墊,以棉花所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員為線索,講述了棉花所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舍小家顧大家,替國分憂,為國擔當,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種,服務農業農村一線的感人事跡。
在《中國棉》首發式上,棉花所所長李付廣表示,“中棉所精神”已經作為一種理想和信念深深扎根在棉花所人的心里,并用實際行動踐行“中棉所精神”,攻克了一項又一項科研難題,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吨袊蕖返陌l行將會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去了解棉花的歷史和棉花所的故事,對進一步宣傳弘揚“中棉所精神”起到推動作用。
棉花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1958年3月,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科研要深入生產、深入群眾”、“專業所要深入產區”的號召,集體遷往地處棉花主產區的河南安陽開展科研工作。60年來,共培育棉花新品種99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70多項,國家級獎勵20多項,其中一等獎4項。棉花所在培育棉花新品種的同時,也培育了“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中棉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