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全博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按照院黨組“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哪里,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就到哪里”的行動方針,作為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七批博士服務團成員,2016年12月被派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掛職人民政府市長助理,在這個“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西海固”,用行動和汗水無悔地踐行著他的使命。他不忘初心,投身于這個“苦瘠甲天下”的極度干旱地區,發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夏精神,把埋頭苦干、甘于奉獻作為精神境界來堅守,抱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懷揣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夢想,一年掛職期滿后,又主動要求繼續延掛一年,他說:“一年時間太短,固原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做完!”
深入基層一線 開展調查研究
固原市是陜甘寧革命老區,也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和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財政支出的90%依靠國家的各項轉移支付,5個縣區的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為了弄清楚“窮”的根源在哪里?王金全“脫下博士帽,甘當小學生”,深入農村,到田間地頭,鉆牛棚羊舍,走訪農民合作社和基地,走遍了原州、西吉、涇源、彭陽、隆德等縣(區)的62個鄉鎮、深度貧困村和30多家涉農企業。在調研中他發現,固原市雖然土地干旱、貧瘠,地理位置偏僻,但這里的草畜、冷涼蔬菜、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和中蜂等產業有良好的基礎,是脫貧富民的特色優勢產業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最適合作為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他仔細整理好調研資料和數據,認真梳理發現的問題,反復思考解決辦法,最終形成了《固原市草畜產業和肉牛養殖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和《固原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建議》調研報告,上報固原市委、市政府。
加強協調溝通 為固原發展爭取支持
草畜產業是固原市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剛到固原,王金全發現固原市還沒有被納入農業農村部“糧改飼”全國試點時,他先后多次拜訪農業農村部畜牧業司,匯報固原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反映草畜養殖的實際需求,最終為固原市爭取到2017年國家“糧改飼”專項經費1650萬元,2018年又追加到1900萬元,累計經費達到3550萬元,直接補貼固原市5縣區農民種植面積累計達到40余萬畝,完成飼草料調制70余萬噸,極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種植青貯玉米的積極性,有效緩解了固原市發展養殖業急需解決的飼草料短缺問題。
剛到固原掛職4個月,他就被市政府委派負責“固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驗收工作,他深知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迅速組織市科技局、農牧局和5縣區農牧科技部門成立驗收領導小組,深入園區內的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開展摸底調研,收集資料、整理數據,先后多次帶隊到科技部匯報園區驗收工作進展情況,并認真聽取相關領導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克服了固原農業園區基礎條件薄弱,材料準備不足,部門之間協調不暢,專業人才短缺等諸多困難,于2017年9月,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固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掛牌,次年(2018年)獲得了自治區科技廳2000萬元的園區專項資金支持。
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促進中國農科院與寧夏科技合作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農科院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農業科技工作要堅持“三個面向”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的“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的指示精神,王金全主動擔當了中國農科院與寧夏科技合作的“催化劑”。“你不是一個人去掛職,整個中國農科院都是你的堅強后盾!”他時刻牢記著院人事局局長賈廣東的一句話。
寧夏5個地級市(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都建有科技部掛牌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當他看到園區在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運行機制不順暢、科技人才缺乏、園區服務地區脫貧攻堅能力不強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幫助寧夏建設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先后幾次邀請中國農科院專家到寧夏調研考察,同時積極推進寧夏科技廳與中國農科院緊密對接,盡可能多地把中國農科院這個農業科研國家隊的技術、成果和人才引入寧夏。
經過多次協調溝通,雙方同意在寧夏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寧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并在2018年9月13日舉辦的寧夏“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推進會上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創新合作機制,深度融合,精準施策,中國農科院將科技成果、技術、人才向寧夏傾斜,寧夏科技廳優先支持雙方的科技合作。在合同簽署當年就有幾個項目落地,其中中國農科院飼料所精準對口幫扶固原市農業科技示范園開發公司和六盤山農牧科技公司的合作,獲得寧夏科技廳2018年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支持。
精準引進院士專家 助力脫貧攻堅
為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進高端智力和高層次人才,推動“人才強市”工程落地生根,王金全先后主動上門,熱情邀請國內外院士、知名專家到固原現場考察,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世界農用林業中心首席科學家許建初教授,以及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30余人,到現場深入調研,組織座談,為固原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出謀劃策。部分專家已經受聘為固原市政府特聘專家并進入固原市專家智庫,一些專家已經與固原開展實質性的科技合作。
2018年4月,他帶領市科協、市農牧局、寧夏六盤山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共同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科技項目商洽、技術成果對接和智力資源引進等工作,拜訪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商討擬在固原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主要在六盤山區馬鈴薯、冷涼蔬菜、牧草、林木等“四個一工程”重點領域推廣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有望近期正式簽署協議。
固原市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帶,氣候冷涼,非常適宜肉牛生長,肉牛養殖量達100萬頭。肉牛產業是固原市最具優勢和潛力的地方支柱產業,也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固原市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搶抓大力發展寧南山區優勢特色產業機遇,加快建設六盤山百萬頭肉牛養殖基地,完善草畜產業技術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固原肉牛養殖產業還存在品種混雜、養殖粗放、基礎母牛存欄不足、缺少龍頭屠宰加工企業的引領、精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人才短缺、品牌培育和市場開發欠缺等諸多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針對肉牛全產業鏈的突出問題和固原農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迫切需求,他精心策劃、組織安排,充分利用多種資源,邀請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國內肉牛產業一流專家和加拿大肉牛養殖專家,于2018年10月27-28日在固原市舉辦“寧夏六盤山區草畜產業暨肉牛產業鏈人才專題培訓班”,從肉牛育種、繁殖、草飼、疫病防治、屠宰加工等9個方面開展全方位、高水平的精準培訓。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帶領固原市委、市政府、市政協,自治區農牧廳、科技廳等相關領導參加;固原市農牧局、固原市科技局全體干部職工,固原五縣(區)農牧局主管局長、畜牧中心主任和相關科技人員,肉牛養殖場(合作社)負責人、養殖大戶、販運大戶及草業種植、飼草加工企業負責人共240余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被評為固原草畜產業歷史上規格最高、針對性最強、效果最好的一次專題培訓,對提高固原市草畜產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知識層次,提升固原市草畜產業的技術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實現固原市肉牛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他曾先后多次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對接,就固原肉牛品種改良、良種繁育等方面進行交流,最后成功引進昝教授團隊到固原建立國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試驗示范站,并于2018年7月12日代表固原市政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署“國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試驗示范站”合作協議。
2018年10月27日,國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試驗示范站揭牌儀式在固原舉行。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出席并揭牌,市委副書記楊剛,副市長周文貴,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秘書長楊自平親臨現場,揭牌儀式由固原市市長助理王金全主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王明利研究員、加拿大肉牛養殖專家馬克·洛納等國內外知名專家,自治區畜牧局副局長洪龍,畜牧站站長吳彥虎,自治區科技廳處長徐小濤,市農牧局,科技局全體職工,縣區農牧局,畜牧中心,草原站的人員以及養殖場負責人共計240余人參加了揭牌儀式。
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攻堅 深入基層奉獻愛心
按照市委、政府安排,他對口幫扶對象為固原市西吉縣田坪鄉二岔村,該村位于固原市西北部,屬于極度缺水干旱地區,人口有285戶,970人,仍然以種植莊稼為主,基本靠天吃飯,發展后勁不足,隨時有返貧的風險。經過認真調研和與村民的認真溝通,結合二岔村實際情況,制定出夯實養殖業基礎,大力發展中藥材黃芪、紅花、芍藥的種植,探索發展美麗旱作梯田和特色種養殖相結合的新型鄉村旅游的精準幫扶方案,并針對性地介紹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到二岔村進行精準對接。
田坪鄉素有“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的說法,讀書是山里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有“學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供”的三苦精神,每年高考錄取率在西吉縣名列前茅。為了幫助貧困家庭,鼓勵大學生勤奮學習,完成學業,在2018年新生入學之際,他拿出自己的工資,并號召社會力量和愛心企業一起,對西吉縣田坪鄉16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入學大學生進行資助,為貧困家庭和寒門學子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社會的愛心。
舍小家為大家 全身心投入主戰場
兩年來,王金全舍小家為大家,全心全意為當地科技、農牧發展出謀劃策,為推動脫貧攻堅不懈努力。為掌握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最基層的現狀與需求,他走遍了固原市5個縣區,把周末下鄉調研變為常態。為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項目支持不懈奔走,為引進固原急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廣泛聯絡。當地干部群眾提起他就說:“王博士來掛職,給我們固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固原市由于地處六盤山區,海拔相對較高,很多交流和掛職干部都會有一些高原反應,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但是這點困難他完全可以克服。唯一讓他感到愧疚的就是照顧不了家庭,對不起妻子和上小學的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父親的時候離開了他們。當得知千里之外的孩子感冒發燒、或者學習成績波動的時候,每次深夜難以入睡時,他內心就感到無比的自責和愧疚,但想到犧牲自己的小家卻能為固原及寧夏這個大家做一些實事則感到安慰。
接到掛職通知時,妻子表示很不理解,通過耐心談心、做工作,妻子思想徹底轉變,還主動把她75歲高齡的母親從黑龍江接到北京幫忙照顧孩子。妻子說:“他是為了國家,甘于奉獻,是在做人生有意義的事情,我要做他的堅強后盾!”。
“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能夠與祖國和時代同行,體現人生價值,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祖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書寫人生新華章!在建設美麗新寧夏的奮斗中放飛青春夢想,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最生動、最具體的實踐!來固原掛職,是我人生最正確的選擇!”他感慨道。(通訊員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