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93周年之際,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和油料作物研究所黨委分別表彰了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張秀榮研究員獲得中國農科院優秀共產黨員和油料所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張秀榮現為油料所芝麻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1982年分配到油料所從事芝麻研究,已有32年。已承擔了國家、省部級及國際合作等研究課題20余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6項,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主持育成優質芝麻新品種14個。先后獲得湖北省“五一”巾幗獎章、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湖北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6月初的一天,一場大暴雨過后,天空變干凈了,陽光顯得格外強烈。芝麻專家張秀榮來到試驗地。
在油料所武昌本部基地這片試驗地,一個星期前播下的芝麻種子,已經長出了小苗。
“還好,沒有漬水。長江流域、江淮等主產區芝麻生育期正值雨季和汛期,漬害是影響芝麻生產的主要危害之一,因此排水很重要……”張秀榮打開話匣子。
雖是雨后,但驕陽下,熾熱依舊。張秀榮身著長袖衣褲,帶著寬檐草帽,全身裹得嚴實,但長期風吹日曬的侵蝕,還是在其臉上留下了印痕。
芝麻是夏季作物,炎炎夏日,對張秀榮來說,是科研任務最繁重的時間。32年里,她幾乎沒有穿過漂亮清爽的裙子。
“不是不喜歡穿,因為要下地,沒有時間穿,只有去欣賞別人了。”張秀榮笑著說。
很多人認為,芝麻是小作物,難有大作為。張秀榮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1995年,34歲的張秀榮擔任了芝麻種質資源課題組負責人,課題組面臨著缺人少錢的困難。作為年輕的課題組長,她主動攬起重活,奔波在實驗室、試驗地、示范田三者之間,用勤奮彌補人手不足等客觀困難。
在她的帶領下,課題組逐漸走出困難局面,固定人員從2人發展到7人,還有一支包括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員等在內的流動科研隊伍。
張秀榮對看準的博士大膽引進培養。王林海是張秀榮2010年引進的博士之一,在張秀榮指導下,王林海很快成為課題組的科研骨干,已經作為第一完成人培育出一個芝麻新品種,發表了影響因子10以上的研究論文,在芝麻科研中嶄露頭角。
“我今年53了,女同志55歲就到退休年齡了。退休前多引進幾個人、培養幾個人,也算是重要貢獻。”
1996年,張秀榮瞄準航天育種技術,優選芝麻親本種子,搭載返回式衛星,經太空誘變后,育成了中芝11和中芝13兩個芝麻新品種,為我國芝麻新品種選育和種質創新開辟了新的途徑。
被一些媒體評價為“市場搶手貨”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廣”的突出特點,即高耐濕、高抗病、高產和廣適應性,在長江和江淮流域主產區廣泛應用,全國累計推廣1200萬畝,產生社會經濟效益6億余元,2011年同時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現今仍是主產區主栽品種。
王林海博士介紹說,張老師育成的品種深受農民青睞,“立地”轉化率在全國芝麻同行業中名列前茅,新品種增產率達到10%—20%,促進了芝麻品種的更新換代和單產提高,為增加農民收入作出了貢獻。
中芝13等品種的“立地”,為張秀榮帶來了看得見的成績,但她還有新的目標,那就是“頂天”。
張秀榮告訴記者,芝麻是世界最古老的油料作物之一,營養十分豐富,其特油的抗氧化成份芝麻素具有治療癌癥及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我國雖是芝麻主要生產國,但產量偏低,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隨著芝麻消費量逐年增長,我國消費缺口達50%以上。
“我們將課題組成果轉化獲得的直接經濟收入返補科研,深入開展芝麻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為進一步提高芝麻產量、含油量潛力奠定基礎。”張秀榮說。
目前,張秀榮領導的課題組在芝麻優異種質鑒定評價和重要基因發掘、耐濕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組研究等方面已跨入了世界前列。特別是今年剛剛完成的芝麻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工作,破譯了芝麻高含油量和特有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性成分芝麻素的形成機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Genome Biology》上。
針對現今芝麻品種高大株型特點與當前輕簡化生產、密植習慣不相適應的情況,她提出了利用矮化、緊湊基因資源開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種的新方向,通過協調芝麻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希望和全國同行共同努力,通過提高單產和含油量,力爭8-10年內使我國芝麻產油量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基本滿足我國芝麻消費需求,讓小小芝麻香飄萬家。也希望組建芝麻國際學術組織或國際聯合實驗室,掌握國際芝麻科技主動權,還希望培養出國際化年輕的芝麻領軍人才。”
談起發展前景,張秀榮說出了她的三個愿景。
“孩子已留學回國工作了,不需要我操心。趁著身邊沒什么負擔,我還可以大干幾年。”張秀榮壯心不已。
張秀榮是“頂天立地”的“女漢子”,更是一朵根植于田野的美麗“芝麻花”。(通訊員 余波)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