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記者 馮華)春節將至,食品安全問題愈發引人關注。近日,我國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農產品質量標準。有了標準,食品安全關是不是就可以把嚴?記者為此專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的葉志華研究員。
我國已有農業標準近3000項
記者:首先請教一個問題:在超市購買散裝的雞蛋,我們如何知道產品是符合標準的?
葉志華:在我國,產品標準分為推薦性和強制性兩類。就農產品而言,一些普通的經濟性狀指標多為推薦性標準,而涉及消費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性狀指標都是強制性標準。如果產品不符合強制性標準,就不得上市銷售。
你在超市購買雞蛋,只要是誠實守信負責任的營銷企業,所銷售的產品都應符合強制性標準,而且會有所標識。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期出臺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很多。比如,去年12月1日油辣椒的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首個雞蛋國標草案也于日前制定完成,浙江省杭州市還頒布了有關肉雞的質量標準規范。
葉志華:就農產品而言,及時研究制定和頒布實施一些新的標準,是完全必要的。標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現有生產技術水平,兼顧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一般來說,標準的制定是將生產經驗和科研結果結合,將其規范化、條理化,再通過一定程序進行審核,最終由權威部門發布實施。
我國現行的標準體系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彼此之間既有分工,又有聯系。由于不同層次、不同地方以及一些重點企業都在制定標準,不了解內情的人就會感到標準太多,目不暇接。
記者:那么,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的現狀如何?
葉志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標準缺乏的問題非常突出:一是標準缺乏,如稻谷、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只有一些簡單的收購標準,僅靠雜質、水分的含量來確認等級,其他的指標,如營養品質、安全性狀等都沒有標準可言;二是標準陳舊,一些50年代制定的標準,到90年代仍在沿用;三是標準的技術含量低。
從1999年開始,農業部、財政部啟動了農業行業標準專項計劃,歷時7年。目前我國的農業標準已近3000項,其中國家標準690多項,行業標準1600余項,無公害農產品標準340項,涉及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化肥、農藥等投入品和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但是,現有標準還不夠。我們看到,有許多新的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同時也有更多的新產品投入市場。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制定和頒布實施新的標準予以規范。
標準制定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
記者:這些標準能從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嗎?
葉志華:從近幾年農業部公布的監測數據來看,“十五”以來,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狀況在整體好轉,這其中,農產品質量標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標準在制定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問題,對產地環境,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具體的生產過程、操作規范都有相應的標準,尤其是對農藥、獸藥、激素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及殘留限量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可以說,只要按標準生產,就能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比如說,前段時間一些地方發生的“瘦肉精”事件,實際上是一些小企業和養殖散戶違規違標使用“瘦肉精”造成的。如果飼料企業和養殖場能按標準組織生產,產品的質量安全就有保證,可以放心消費。
記者:有些人認為,只有食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的農產品,才是絕對安全的。
葉志華:這些消費者陷入了追求絕對安全的消費誤區。事實上,無論農產品還是食品,“零風險”是不存在的。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不可能不使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但完全可以將這些投入品控制在對人體安全無害的劑量之內。
以蔬菜中的農藥殘留為例,我們通過實驗確認,多大劑量范圍內的農藥殘留對人體是安全的,并在生產、加工環節中圍繞這個標準來實現。比如,發生病蟲害后用什么藥,用多大劑量,需要稀釋多少倍,用藥后需要經過多長的安全間隔期才能采摘等,都按一定的標準來實施。
好標準還需好執行,標準化離不了規模化
記者:有了標準,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呢?
葉志華:近幾年,我國有關主管部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如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扶持農業標準化龍頭企業等。
與此同時,還形成一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全國已有300多個農產品質檢中心,既有常規例行監測、定點監測、拉網式檢查,也有專項整治、抽檢等等,從而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目前來看,一些大中型企業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生產基地,標準化工作做得比較好。
記者:農產品質量標準實施的難點在哪里呢?
葉志華:最突出的還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問題。要在小型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領域全面實施標準化,確非易事。一個只種幾畝地、養幾頭豬的農戶,很難讓他完全按標準操作。只有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才能有效地推行標準化,才能有農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
我們大力提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各地也建了許多規模經營的標準化示范基地,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一定規模,按標準化的要求組織生產。當然,還需要積極做好標準的宣傳、普及和示范工作,引導廣大農民學習標準、掌握標準,按標準的規范和要求從事農產品的生產,把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落實在最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