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7年是我院落實“十一五”國際合作規劃的第一年,國際合作工作重點抓住三個圍繞(即緊緊圍繞農業部黨組的中心工作、中國農科院黨組的中心工作和中國農業國際合作戰略規劃),強化三個服務(即服務于國家產業發展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國家外交戰略和農業走出去戰略),強力推動開放式辦院,認真落實把農業科技國際合作成果寫在大地,在項目、資源、平臺、技術和人才等方面都實現了歷史性的新跨越。
立足當前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形勢和機遇,我院在2007年調整國際合作思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切實抓好兩個轉變,把國際合作工作從過去的迎來送往向項目管理轉變,從過去的項目初級管理向項目戰略管理轉變,緊扣農業部中心工作和我院總體戰略部屬,配合我院50周年院慶活動,重點抓好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的申請立項、重大國際合作成果的培育和農業走出去的重大行動等“三個重大”,拓展推動“三個輪子一起轉”,以新思路突出加強對外對內宣傳,實現了國際合作歷史上的5個突破3個增長,成功舉辦了8個重大國際學術活動,并開啟了我院國際合作的8個第一次(即“5388”),大大提升了我院在國內外農業科技界的影響力,有效促進了我院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為我國“三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貢獻。
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取得了5個突破。①與我院有農業科技合作關系的國家突破了70個。重點加強了柬埔寨、越南、朝鮮、蒙古等亞洲周邊國家和非洲、拉美國家的合作;②與我院簽訂農業科技協議或備忘錄的國家突破了30個。與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的農業科技戰略合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③農業科技援外工作取得新突破。安哥拉農業規劃項目成功實施;阿爾及利亞鹽堿地改良項目順利啟動;全面積極參與我國援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可行性選址考察,我院派出專家占考察團總人數的1/3;④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中日項目二期等重大國際合作戰略項目的瓶頸問題得以突破。⑤來自國際財團(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的重大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項目,獲得了歷史性突破。
國際項目經費和高層次人員交流實現了3個持續增長。①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項目經費連續三年持續增長,比上年增長達30%以上。承擔農業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專項經費增加70%,更緊密服務于農業部的國際合作工作。②科技人員國際交流持續增長,請進派出專家人數增加36%;③接待國際機構和外國政府的高層來訪代表團46批,比上年增加100%。
成功主辦承辦8個重大國際學術活動,極大提升了我院的國內外影響力。①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2007年年會;②創造國際間農業科技合作對話新平臺的“第二屆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③落實國家領導人出訪后續行動的“中國-荷蘭食品與營養研討會”;④展示中國扶貧開發的新成就和新經驗,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扶貧工作了解的“‘關注貧困,行動起來’國際研討會”;⑤落實重要合作協議的“中國農科院-北歐種質資源平臺建設與未來合作發展研討會”;⑥中國與歐盟總部的里程碑式合作——“中歐生物經濟科技研討會”;⑦高水平高層次新形象的“中國農科院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⑧擴大中國對國際應用生物中心(CABI)戰略影響及利用的“中國-CABI農業科技合作高級研討會”。
2007年開創了我院國際合作歷史上的8個第一次。①與馬來西亞森達美集團成功合作,第一次在境外舉辦大型我院農業科技成就展,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親自參加并出席簽字儀式,而我院派出35人龐大代表團赴境外訪問也是第一次;②在我局精心策劃運作下,比爾美琳達基金會主席比爾•蓋茨先生成功訪問我院,這是他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訪問農業類科研機構;③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年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辦,與會外國代表近1000人;④我院第一次成立由國際著名專家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會;⑤我院研究生的第一個國際獎學金項目“先正達獎學金”正式啟動;⑥強力推動對外宣傳,第一次出版中國農科院英文簡訊;⑦第一次正式出版我院國際合作工作的歷史成就《中國農科院國際合作50年》;⑧在我院的鼎立運作和推動下,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作為第一個國際機構獲得中國“國家友誼獎”。
院慶50周年系列國際學術和國際宣傳活動成效顯著。此外,種質資源引進、國際合作平臺建設(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備忘錄、國際合作基金、聯合實驗室、科學家峰會和全國農業科研外事協作網)、項目管理及跟蹤服務、政治思想與外事廉政、和諧單位與文化建設、外事能力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實效性工作,圓滿完成了2007年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