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發展,合作共贏,一直是貫穿“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全過程的核心理念,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開放的工作機制,有效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
一是建立開放的聯合攻關團隊。9個領域牽頭研究所改變院內“自娛自樂”“自彈自唱”的形式,不圖所有,但為所用,廣納賢士,整合院內外優勢科技力量,構建了由國家、省、市三級創新主體構成的精干的協同攻關團隊,為項目取得實效提供了智力保證。9個攻關團隊參與人員共計1954人,其中,中國農科院有17個所、254名科技人員參與;省、市級農科院(所)、大學、技術推廣部門、龍頭企業及新型經營主體等有208個單位,1700多人參加,院外人員占到8成以上。
二是建立開放式投入保障機制。院級層面通過創新工程經費、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各牽頭研究所通過所長基金項目,并整合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試驗示范點所在地政府部門也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形成了“多渠道籌集資金、多方共享成果、實現互利多贏”的開放式投入保障機制,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取得實效。
三是建立開放的技術集成機制。集成的技術不求最好,但求適用,廣泛吸納國內外最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構成了開放式的技術集成渠道。9個領域僅2015年就集成技術136項,其中72項來自中國農科院,其余64項由各兄弟單位提供。新疆兵團和阿克蘇農業局提供的“棉花膜下加壓滴灌水肥一體化供給技術”,解決了棉花水肥一體供給等主要問題;由我院作科所和東北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有效解決了焚燒麥秸污染環境的問題;在山東省德州市創造了玉米小麥輪作周年“噸半糧”的“八配套、六融合、四結合”技術模式,集成的12項技術分別來自于山東省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德州市農科院及中國農科院相關研究所等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單位;由青島市畜牧獸醫研究所提供的“奶牛養殖場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實現了糞污循環利用,有效解決了規?;膛pB殖糞便和污水處理問題。
四是建立開放的展示交流體系。在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布局建立一批固定的開放的展示示范基地,先后舉辦了34場現場展示觀摩會,對地方政府、推廣部門、涉農企業、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進行同步示范展示,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提高了工作的顯示度,把試驗示范基地打造成開放式的技術普及與傳播平臺。奶牛項目先后在北京、寧夏舉辦了營養、質量以及新技術大會,來自美、澳、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位專家出席,有效提高了工作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了國際的合作。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