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50周年送科技下鄉建設現代農業——廊坊行”大型活動在河北省廊坊市隆重舉行。全院20多個研究所所長以及200多名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組成了“院士代表團”、“高級農業專家團”、“博士團”和5個科技下鄉小分隊,針對當地農業科技需求,分赴廊坊各地進行奶牛、肉雞、蔬菜、抗蟲棉、小麥、玉米、果樹等方面的科技培訓、現場咨詢和科技指導。
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農業部總經濟師楊堅,我院院長翟虎渠,副院長雷茂良、屈冬玉以及農業部科教司、河北省農業廳、廊坊市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出席活動開幕式,并為“三團五組”授旗。
楊堅總經濟師在開幕式上指出,農業發展的潛力在科技,農村進步的希望在科技,農民脫貧致富的出路也在科技。作為我國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多年來,在農業科技下鄉工作中,中國農業科學院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出發,著力在貼近農業、貼近農村、貼近農民上下功夫,創造了許多新的有效形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受到了農民朋友的稱贊和歡迎。此次值建院50周年之際,農科院再次舉辦下鄉活動,主題好、感情真、措施實。
翟虎渠院長說,此次活動不僅是中國農科院落實農業部發展現代農業“十大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推動河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更是加快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三農的有效形式。5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中國農業科學院已發展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成果在生產上的推廣應用,為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翟虎渠表示,面對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國農科院將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眾多、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開展一系列科技下鄉活動,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興農的新機制,形成科技成果直接進村入戶和“手把手”、“面對面”的科技推廣新模式。
50年來,我院共獲得科技成果5000多項,其中獲獎成果2300項,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年創社會經濟效益200億元以上。以科技成果為依托和支撐,我院科技興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別是近10多年來,我院緊緊圍繞農業部的中心工作,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的科技興農和科技扶貧工作。“九五”期間,我院組織數百名專家先后9次赴貴州開展科技扶貧活動。世紀之交,還開展了農業科技西部萬里行活動,組織專家到內蒙、甘肅、寧夏、新疆4省(區)的13個重點農牧區考察和調研,拓展了科技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新思路。“十五”期間,積極參與農業部“四大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提升試點行動”、“科技之春”、農業科技年、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行動、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活動,探索和實踐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方式。近年來,我院分別與北京、天津、重慶、河北、吉林、內蒙、山東、江蘇、浙江、湖南、湖北、西藏、青海、寧夏、甘肅等20多個省(市、區)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為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院50周年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開幕式現場
翟院長與農業部總經濟師楊堅同志及河北省宋恩華副省長在開幕式上
與會領導在抗蟲棉基地現場考察
與會領導考察我院廊坊國際高科技產業園
送科技下鄉專家團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