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0日上午,院黨組羅炳文副書記、院直屬機關黨委舒文華副書記等到飼料所進行調研并參觀了實驗室。
趙樹元書記、蔡輝益所長對飼料所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全面匯報: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飼料研究所已成為集飼料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推廣、技術咨詢與服務、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現代化國家級研究所。研究專業包括動物營養與生態飼料、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飼料資源、飼料工程技術、飼料檢測技術、飼料經濟與信息等領域,基本涵蓋了飼料行業的各個方面,還將在食品營養與飼料安全領域做更多的工作。目前從事研究工作的技術人員有80多名,其中院一級杰出人才1名,二級杰出人才4名,博士30余名,還聘請了10名在國外著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已在跨國公司工作多年的知名專家作為客座研究員。每年研究經費均呈現上升趨勢。
通過2003年進行的全面的戰略調整,明確提出了努力實踐黨組提出的“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戰略目標,特別是“建設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研究所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創新和科技開發上,采取在飼料行業內20個重大的研究領域與國內知名企業共同建立研發中心的模式,形成企業的科技創新中心。這種研發中心是具有類似企業孵化器一樣職能的綜合系統,為企業提供的支持與服務不僅包括合作研究,進行技術集成、組裝和孵化,還包括人員基本素質和管理技能的培訓、有關商業計劃的咨詢等等。充分利用飼料所對全行業資源的熟練掌握,對建立企業與行業技術和市場的聯系發揮作用;同時飼料所還通過組建“全國飼料科研聯合體”、“7+1”高科技飼料企業聯合體、廣盟牧業發展合作組織及“飼料工業外企技術總監聯誼會”等工作,將技術創新與技術開發、技術轉移活動相結合,逐步構建成果轉化平臺,現已成功組織了兩屆全國性的飼料熱點問題高層論壇、舉辦了全國性的技術交易大會,這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的舉措,在行業引起很大反響。飼料研究所通過科技創新與服務為行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逐步在行業中確立了 “中立、公正、科學、權威”的地位。同時,近期又啟動了人才發展戰略,提出了“百名博士招聘計劃”,逐步開始整合全行業的人力資源,為最終實現“締造中國飼料科技硅谷”而努力。飼料所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硬件資源嚴重短缺,辦公條件、實驗條件、中試條件急需院里幫助解決。
在認真聽取了飼料所工作匯報后,羅炳文副書記對飼料研究所科技體制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學科發展、人才建設及成果轉化新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飼料所這幾年來特別是這屆領導班子上任以來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工作有突出的特色和特點。雖然起步階段比較艱難,但發展很快,關鍵是時機把握得很好。一是由于保持了創業時的傳統,領導班子思想統一、思路一致、意見一致比較團結,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較強,所以發展時期的進展非???。二是工作有思路、有規劃,不斷創新、調整目標,在摸索和創新中前進始終與企業、與市場相結合,以新的思路、新的模式辦研究所。三是把研究所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密關聯起來,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的同時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7+1”高科技飼料企業聯合體、廣盟牧業發展合作組織和研發中心的思路很好,真正把科技與企業、科技與產業、科技與市場緊密地結合起來。四是內部運行機制有一些獨到之處。注重研究所文化建設,干部能上能下,職稱評聘分開,高職低聘、低職高聘,人員流動開放,這是國際化的模式。五是人才建設思路很好。發展主要靠人才,用人才優勢統領大勢,小的研究所,招聘100名博士,氣魄很大。六是黨的建設抓得很好,起到政治保障作用。對年輕人政治上的進步予以關注和培養,有利于政治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黨員熱愛研究所,熱愛飼料科研事業,在本職崗位上發揮作用,體現先進性。黨組織在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文化建設的核心作用方面,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對于研究所今后的工作,羅書記從以下方面作出了重要指示:一是把握好定位,通過研究所對整個行業、市場進行引導,對行業的發展進行前瞻性研究,推動行業科技進步。二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體現人才優勢。牢牢抓住特色不放,不僅在飼料科研方面始終保持優勢,把研究領域拓展到食品營養與安全等領域,做別人沒有的。三是進一步探索成果轉化模式。如何有利于出成果,如何有利于出效益,如何有利于研究所的發展,采取多種模式、多種形式的協作攻關,“找能干事的人,干有效益的事”,可以把研發中心辦到企業里,到企業去掛牌。四是加強與國外的合作。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與國外的大企業及國際組織合作,成為飼料領域的國際交流中心。五是黨的建設要根據新運行機制下的新特點開展工作,注重實效性,發揮好保障監督作用,可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進性,要繼續做好對非黨員的關心,影響他們向黨組織靠攏,繼續加強對青年同志的培養,從政治上關心他們。(飼料所 馬書宇)
分享到
院黨組副書記羅炳文到飼料所調研
發布時間:2005-10-12
|來源: 飼料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