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黨委舉辦“弘揚愛國奮斗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座談會。
座談會上,黎彥、黃顯淦、魏聞東3位老專家講述了建所初期和在寧陵發展酥梨產業時期的艱苦奮斗歷程。當年為響應毛澤東主席“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解決黃河故道地區果樹瓜類生產問題,1960年成立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選派專家到寧陵縣發展酥梨產業,黎彥老師就是第一秕前往寧陵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今年已經93歲高齡,坐著輪椅來到了會場。黃顯淦老師是建所元勛,最早參與在沙丘上建設鄭果所的科研實驗平臺。3位老師講到,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現所區位置遍地沙丘,風害、沙害、鹽堿嚴重,科研和生活條件從零開始依靠自己的雙手籌建,吃不飽穿不暖,時常靠野菜樹皮充饑,靠蟲子補充蛋白質,面對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一些成績,解決了生產上的重大問題,除了有果樹栽培技術,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報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當時大家都非常樂觀,團結協作,攻堅克難,魏聞東老師說到,“不忘初心、扎根沙地、攻堅克難、造福百姓”的鄭果所“寧陵精神”和老紅軍長征精神、紅旗渠精神、延安精神都飽含有艱苦奮斗的精神,現在的條件沒有那么艱苦了,也要艱苦奮斗、接續奮斗。
所長曹永生表示,老專家們以“當前、當地”為基礎,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和條件下,潛心鉆研、服務百姓,經過鄭果所三代科學家60年的不懈努力,不僅在寧陵酥梨產業上做出了一番貢獻,也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今天的寧陵有了萬頃梨園,農民也富裕了起來。年輕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學習老專家的精神,把優良傳統傳承下去,要立足崗位,兢兢業業,凝心聚力帶動鄭果所取得更多更好更大的成績。
黨委書記趙玉林表示,我們現在擁有的良好科研條件,是幾代科學家汗水和心血的結晶,要善待一草一木,愛所如家,把科技事業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作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今天,我們不僅要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更要發揚傳承鄭果所“寧陵精神”,扎實工作。青年是研究所的希望和未來,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青年職工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補短板,強強項,努力科研,在思想上、能力上做好成為接班人的準備。
青年職工紛紛表示,聽完3位老專家的講述,內心深受震撼和鼓舞,生活在繁榮富強的新時代,艱苦的革命歲月雖已久遠,作為農業科研工作者,要以“寧陵精神”激勵自己,愛國奮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大力發揚愛國奉獻、堅持真理、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的科學精神和優秀品格,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為研究所的發展貢獻力量。(通訊員 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