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牧西北六十載 砥礪筑夢路猶長
編者按: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兢兢業業、奮力拼搏,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績,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了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發揚農業系統干部求真務實、踏實肯干的優良傳統,學習典型、爭當先進,農業部系統于今年9月中旬評選了2個“先進集體”和3個“先進個人”,并舉行了報告會。
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所長楊志強,麻類研究所所長陳萬權被評為“先進個人”,并在會上作了發言,現刊發出來供學習、交流。
“立足西北、扎根隴原、不畏艱難、勇攀高峰”。莽莽蒼蒼的西北高原上,拓荒者銘刻下這樣的誓言。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在西北這片熱土上開始了筑夢之旅。在部院黨組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牧藥所人不忘初心,求索不輟。
發軔西部,志存高遠。研究所成立以來,承擔科研課題1600余項,獲獎269項,其中國家獎12項,省部級獎151項;獲授權專利792項,培育牛羊豬新品種5個,牧草新品種7個;創制國家一類新獸藥3個;制訂國家和行業標準41項。繼2007年研究所創制的一類新獸藥“喹烯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大通牦牛”新品種及培育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世界上牦牛人工培育品種的空白;“高山美利奴羊”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杰出科技創新獎,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中國農科院綜合評價中,研究所發展速度由2012年的第26名提升到第5名。一項項成果凝結著牧藥人的智慧,一個個踏石留印的足跡彰顯著牧藥人堅定的信念,一組組數字記錄了牧藥人時不我待的步伐。
科學研究不斷創新,得益于厚植的科研沃土,銳意開拓的推動;點滴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所營造的凝心聚力、風清氣正的良好所風。抓創新工程促科技發展,抓創新文化促精神文明,抓環境美化促所區和諧。2009年研究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5年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今天的蘭州牧藥所成為建所以來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職工心齊勁足,揚帆奮進正當時。
激勵創新 助推發展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發展之要,人才為本。“打破用人方式,創新評價體系,健全激勵機制”,內部改革成效明顯。遴選組建研究所8個創新團隊,年輕科技人員脫穎而出,長袖善舞者有了屬于自己的舞臺,能力卓越的人有了馳騁的疆域。高山美利奴羊新品種的突破,就是這樣一個以堅持自主創新,進而實現助力牧民增收的事例。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羊毛加工國和消費國,巨大的國毛缺口使得我國的毛紡業對國際市場依賴度很高,國毛的狀況是沒有好毛,羊毛又賣不出好價錢。在這種背景下,1995年的一個冬日,牧藥所人勇擔責任,扛起創新大旗,組成了細毛羊科研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育種研究。
科研團隊將祁連山東麓海拔2400-4100米的皇城草原作為育種實驗場,以澳洲美利奴羊為父本,甘肅高山細毛羊為母本,采用現代育種技術開展系統的育種工作。20個春秋,三代科研人員,面孔在變,夢想不變,執著不倦。經過連續雜交試驗、橫交固定及選育提高三個階段的階梯式創新,2015年終于成功培育出羊毛纖維直徑19.1-21.5微米的細毛羊新品種。從此,世界羊品種又多了一個新成員——高山美利奴羊。截至目前,培育種羊12.47萬只。高山美利奴羊,從它的誕生地甘肅,通過中國農科院提質增效項目的支持,已經走向青海、內蒙、新疆等細毛羊產區。
科技扶貧 服務三農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為駐甘農科單位,深感責任重大。研究所自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牢記部院黨組的重托,開展科技扶貧,讓牧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科技助力牧民增收,科技人員肩負使命在科技扶貧的道路上開始了自己的探索。
針對藏區牦牛品種退化、生產效率低的狀況,在部里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全國牦牛育種協作組。科技人員深深地扎根在高寒陰濕的青海省大通縣的山溝里,開始了牦牛新品種培育工作。這一干就是29年,科學家用勤勞的智慧和汗水,成功培育出大通牦牛。新品種的體重與產肉指標比同齡家牦牛提高20%,受胎率提高15~20%。每年改良家牦牛約30萬頭,每頭增加經濟效益337元。新品種覆蓋率達到我國牦牛產區的75%,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牦牛科研團隊用時光和歲月踐行了“把論文寫在草原上,把成果送到牧民家”的理念。
2013年以來,研究所科技人員滿懷深情,帶著項目,懷揣技術,先后45批185人次赴西藏、寧夏、青海、甘肅等老少邊窮地區,開展服務三農、精準扶貧,培訓農牧民8000余人次。結對幫扶甘肅省臨潭縣4個村,打井送水,修路架橋,贈送牛羊,建農畜市場, 1個村已經整體脫貧。實實在在的幫扶行動,贏得了農牧民的贊譽和好評。研究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準扶貧優秀單位,1名同志榮獲“精準扶貧優秀人大代表”稱號,1名同志榮獲 “精準扶貧優秀隊長”稱號。
文明創建 凝心聚力
車有雙輪,才能遠行;鳥有兩翼,才能高飛。一手抓創新發展,一手抓文明建設。“黃河邊,白云天,水草美,牛羊歡,蘭州牧藥,面向千里草原,堅持科學發展,創新奉獻,樓燈三更亮,……奮斗!奮斗!讓祖國牧業鮮花燦爛。”一曲職工自創的研究所所歌訴不盡牧藥人熱愛大西北,熱愛牧業的深情與壯志;“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的所訓體現了牧藥人甘于寂寞、勇于求真的精神;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寫照的所徽,繪就的是牧藥人矢志不渝的開拓情懷。
在百年建筑中建成了所史陳列室“銘苑”,我國現代獸醫學科奠基者、著名教育家、研究所的創建者盛彤笙院士銅像佇立在那里,仿佛注視著一代代學人走過……。盛先生創辦我國第一所國立獸醫學院,培養了大批畜牧獸醫高級人才;他心系我國畜牧業,著書立說,奔走呼號,富民強國操勞一生;他治學嚴謹,追求真理,樹立了一個學者的典范。長期以來,研究所職工以盛先生等老一輩牧藥人的精神為動力,視先生為自己的楷模。盛先生和拓荒者留下的精神,如一粒粒撒在西部高原的種子,在生生不息中茁壯成長,散開濃密的枝丫,撐開參差的云蓋,回饋這片先生曾深深眷戀的大地。
研究所中獸醫藥陳列館、牧草標本館、動物皮毛櫥窗……文化建設的一幅幅精彩畫卷,無不展現出畜牧獸醫科學的美妙,更彰顯出厚重的文化底蘊。著力培育共同價值觀,持續開展爭先創優。視廉潔為生命線,堅持所務黨務公開,落實廉政責任。辦實事,暖人心。以人為本,切實關心職工生活。每年為職工做體檢,逢重要節日舉辦聯歡會、開展趣味比賽、征文演講活動,兩年舉辦一屆職工運動會,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潤物細無聲的關懷,凝聚的是攻堅克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惠風和暢,無微不至的關愛,增強的是全所職工的集體感和歸屬感。在蘭州這座亞高原城市里,研究所職工收入不高,但他們有獲得感,幸福指數是高的,人人愛所如家。
美麗所區,和諧家園。走進研究所大院,春有牡丹玉蘭,撲鼻盈香;夏有參天國槐,濃蔭遮蔽;秋有片片紅葉,如火似霞;冬有松柏迎賓,蒼翠挺拔。球場、噴泉、健步大道、綠蔭長廊……漫步所區,猶如置身公園。研究所先后被評為蘭州市花園式單位、蘭州市綠色文明單位、甘肅省綠化模范單位和甘肅省衛生單位。
遠牧西北六十載,砥礪筑夢路猶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牧藥所將在部院黨組的領導和關懷下,滿懷信心,用科技創新和文明創建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