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對癥下藥解難題 果園飄香助廣陽
果樹所梨育種課題組廣陽科技興農紀實
發布時間:2012-04-16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作者:何文上
自2008年至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梨育種課題組的科研人員同全院其他兄弟單位的科研工作者們在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開展科技興農工作已經快五年了,梨新品種、新技術在這里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使當地農民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實惠。同時,以蔬菜、奶牛、果樹等3大產業為主導的院地合作“廣陽模式”也得到了地方政府、農業科研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與認可。
2012年3月26日,中國農科院與廣陽區政府共同主辦召開了“廣陽模式”經驗交流會,對“廣陽模式”進行了認真總結與大力宣傳。廣陽現有果樹栽培面積約8萬畝,其中梨樹栽培面積約2.6萬畝,約占當地果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當地果農增收的主要途徑。果樹所科研人員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梨品種單一,主要為鴨梨和廣梨,且成熟期多集中在9月下旬,不利于水果市場長期供應。二是栽培技術比較傳統,管理粗放。樹形多為傳統的三大主枝大冠型,因樹體高而增加了授粉、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勞動成本。三是該地60%以上的梨樹園樹齡都在40年以上,原有優良特性退化,亟需拔除或改造。四是經測定廣陽區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距適宜果樹生長要求的有機質含量存在較大差距。
梨育種課題組科研人員以中國農科院與廣陽區政府共建的科技園區為依托,以梨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實地調研發現的問題為引導,經常奔波往返于果園、科技園區和果樹所之間,把專家意見和建議在第一時間反饋給果農。他們以在研項目為抓手,積極開展室內集中培訓、現場操作指導、種植示范和召開現場觀摩會等形式的科技興農活動。課題組長姜淑苓老師要求課題組成員第一步要把問題講清楚,把新技術說明白;第二步是通過實際操作讓果農聽得清楚、看得明白;第三步是在果樹生長關鍵期進行集中指導和示范推廣,把果樹致富經驗送到老百姓家里。就這樣,他們把適宜在廣陽種植和推廣的梨新品種和新技術送到了千家萬戶。
課題組的老師們都清楚,要想農民得到實惠,解決好問題才是關鍵。首先,為解決當地梨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的問題,大家從高產豐產、不同外觀、不同口感、可食用期和榨汁率等多個指標綜合比較,通過幾年的觀察、鑒定、篩選,從引進的20余個中早熟優質梨新品種當中,最后確定了八月紅、黃金、紅香酥等8個適宜在廣陽栽培的優良梨品種,豐富了水果市場。
第二、為進一步降低果園管理成本,提高果實品質,推廣了促進梨樹均衡生長、方便管理的棚架栽培技術。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棚架種植使枝條沿架面呈水平狀態生長,增強了通風透光性能,使營養分布更加均勻,同時樹高也可以控制在兩米左右,方便管理,提高了勞動效率。
第三、通過推廣老梨樹改接快速豐產技術,貫徹復雜技術簡單化、簡單技術標準化的原則,利用老梨樹原有骨架,改接優良新品種,在2—3年便可獲益,第三年畝產便可達到3000—4000斤,這種做法比拔除老梨樹重新建園5—6年才可獲益大大縮短了時間,保障了果農收入。
第四、通過推廣授粉、疏蕾、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技術,有效解決了果樹早衰、果實大小年、品質較差的問題。通過合理施用有機肥,有效改善了土壤性狀,提高了果實品質。
辛勤的勞動總會有喜人的收獲。梨育種課題組科研人員在與地方農技推廣人員和果農的長期合作中進一步豐富了實踐經驗,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使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效率大大提高。通過推廣優質高抗病梨樹新品種、新技術,使當地梨果價格從過去的平均0.5元/斤提高到現在的平均2.0元/斤,逐步實現了每畝梨樹園年收益5000元。已經在廣陽區建成高標準棚架精品梨園100畝,輻射帶動面積約3000余畝,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培養出了一大批果園生產管理能手,為當地果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成績面前,果樹所人更多想到的是明天的路應該怎樣走。果樹所劉鳳之所長說:“不斷提高各地果樹生產管理水平,是果樹所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在果樹產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加強果樹良種良法配套工作,促進果園農機與農藝結合,不斷強化果樹研究所對果樹產業的科技支撐能力,為服務三農工作做出更大貢獻。”(通訊員 杜長江)
2012年3月26日,中國農科院與廣陽區政府共同主辦召開了“廣陽模式”經驗交流會,對“廣陽模式”進行了認真總結與大力宣傳。廣陽現有果樹栽培面積約8萬畝,其中梨樹栽培面積約2.6萬畝,約占當地果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當地果農增收的主要途徑。果樹所科研人員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梨品種單一,主要為鴨梨和廣梨,且成熟期多集中在9月下旬,不利于水果市場長期供應。二是栽培技術比較傳統,管理粗放。樹形多為傳統的三大主枝大冠型,因樹體高而增加了授粉、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勞動成本。三是該地60%以上的梨樹園樹齡都在40年以上,原有優良特性退化,亟需拔除或改造。四是經測定廣陽區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距適宜果樹生長要求的有機質含量存在較大差距。
梨育種課題組科研人員以中國農科院與廣陽區政府共建的科技園區為依托,以梨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實地調研發現的問題為引導,經常奔波往返于果園、科技園區和果樹所之間,把專家意見和建議在第一時間反饋給果農。他們以在研項目為抓手,積極開展室內集中培訓、現場操作指導、種植示范和召開現場觀摩會等形式的科技興農活動。課題組長姜淑苓老師要求課題組成員第一步要把問題講清楚,把新技術說明白;第二步是通過實際操作讓果農聽得清楚、看得明白;第三步是在果樹生長關鍵期進行集中指導和示范推廣,把果樹致富經驗送到老百姓家里。就這樣,他們把適宜在廣陽種植和推廣的梨新品種和新技術送到了千家萬戶。
課題組的老師們都清楚,要想農民得到實惠,解決好問題才是關鍵。首先,為解決當地梨品種單一、成熟期集中的問題,大家從高產豐產、不同外觀、不同口感、可食用期和榨汁率等多個指標綜合比較,通過幾年的觀察、鑒定、篩選,從引進的20余個中早熟優質梨新品種當中,最后確定了八月紅、黃金、紅香酥等8個適宜在廣陽栽培的優良梨品種,豐富了水果市場。
第二、為進一步降低果園管理成本,提高果實品質,推廣了促進梨樹均衡生長、方便管理的棚架栽培技術。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棚架種植使枝條沿架面呈水平狀態生長,增強了通風透光性能,使營養分布更加均勻,同時樹高也可以控制在兩米左右,方便管理,提高了勞動效率。
第三、通過推廣老梨樹改接快速豐產技術,貫徹復雜技術簡單化、簡單技術標準化的原則,利用老梨樹原有骨架,改接優良新品種,在2—3年便可獲益,第三年畝產便可達到3000—4000斤,這種做法比拔除老梨樹重新建園5—6年才可獲益大大縮短了時間,保障了果農收入。
第四、通過推廣授粉、疏蕾、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技術,有效解決了果樹早衰、果實大小年、品質較差的問題。通過合理施用有機肥,有效改善了土壤性狀,提高了果實品質。
辛勤的勞動總會有喜人的收獲。梨育種課題組科研人員在與地方農技推廣人員和果農的長期合作中進一步豐富了實踐經驗,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使科研成果轉化推廣效率大大提高。通過推廣優質高抗病梨樹新品種、新技術,使當地梨果價格從過去的平均0.5元/斤提高到現在的平均2.0元/斤,逐步實現了每畝梨樹園年收益5000元。已經在廣陽區建成高標準棚架精品梨園100畝,輻射帶動面積約3000余畝,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培養出了一大批果園生產管理能手,為當地果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成績面前,果樹所人更多想到的是明天的路應該怎樣走。果樹所劉鳳之所長說:“不斷提高各地果樹生產管理水平,是果樹所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在果樹產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加強果樹良種良法配套工作,促進果園農機與農藝結合,不斷強化果樹研究所對果樹產業的科技支撐能力,為服務三農工作做出更大貢獻。”(通訊員 杜長江)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