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直屬機關工會工委表彰了一批為吉林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先進典型,中國農業科學院
特產研究所閆喜軍研究員獲得了吉林省直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特種動物營養與飼料科技創新團隊獲得吉林省直機關“工人先鋒號”稱號。
據悉,閆喜軍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科技創新工程“特種動物疫病防控技術”團隊首席科學家。多年來,他一直在科研和生產一線從事特種經濟動物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研究工作,主要從事經濟動物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遺傳變異規律和分子流行病學、診斷制劑、疫苗的研究和開發。近10年來先后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25項,獲獎成果12項,科研經費累計1000余萬元;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5人;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種;在國內外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 6篇。2007年以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項,獲得國家、省部、院級成果獎勵9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2項,二等獎和三等獎各2項,院科技一等獎2項。特別值得一提是他參與完成的“重要動物病毒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的水貂犬瘟熱活疫苗、水貂病毒性腸炎滅活疫苗、狐貍腦炎活疫苗等4種疫苗獲得國家新獸藥注冊證書,在毛皮動物防控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較大成就,是我國特種動物傳染病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
特種動物營養與飼養團隊現有固定在職科研人員17人,碩博士研究生9名,其中高級職稱人員7人,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為特種動物(貂、狐、貉、梅花鹿、馬鹿及珍禽等)營養需要與飼料評價,特種動物微生態營養調控,特種動物分子營養與代謝調控,特種動物健康養殖與動物福利研究。在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光玉的帶領下,該團隊在貂、狐、貉等毛皮動物的馴養、營養需要量、營養對產品的調控及不同動物對我國飼料條件下的營養物質利用率評價,以及草食類特種動物瘤胃微生物特異性研究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目前在茸鹿生茸營養需求、茸鹿瘤胃特異性微生物及毛皮的發育調控等領域正進行著開創性的工作。
近5年來,主持和參加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等各級科研項目30余項,到位研究經費2000多萬元。取得各類研究成果12項,包括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科技部星火科技優秀獎、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吉林市科技進步獎等獎項。(通訊員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