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加工所開展四位一體典型經驗交流活動
探索科研創新、科企合作、成果培育、人才培養新范式
發布時間:2013-12-18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作者:賈金龍
12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開展了“科研創新、科企合作、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典型經驗交流活動。魏益民教授、浙江省農科院食品所郜海燕所長、浙江秋梅食品有限公司潘秋梅董事長受邀作典型報告。加工所科技人員100余人參加活動。戴小楓所長主持活動并講話。

魏益民以“掛面生產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成果培育為例,分享了自己與金沙河面業合作6年的風風雨雨。6年來,他每年到企業服務10余次,從企業技術需求和產業發展中遴選科研選題,準確找到科研切入點,把點做成線、把線連成面,在科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凝煉和培育成果。尤其近3年來,他及時轉變科研思路,抓住主糧加工不放,瞄準一家企業,進車間、送技術、解難題,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與員工摸爬滾打在一起,短短幾年時間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扶持成為掛面行業全國第二大企業。在企業成長壯大的過程中,他也成為明星科學家和全國知名的掛面權威專家,創造了“服務產業、科技創新、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的新范式。
郜海燕所長和潘秋梅董事長共同為大家講述了“十年謀一壇”,通過科企合作把一個小小的“倒篤菜”做成全國知名品牌的經驗和感人故事。郜海燕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建所之初一沒經費、二沒場所的情況下,忍著肺病折磨,長年累月的跑基層、進企業,為事業發展爭取資金和發展空間的感人經歷。她講到,1996年她忍受著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的病痛折磨,先后做了5次手術,打著12個鋼釘、兩個鋼板,積液粘連,坐著輪椅應秋梅食品公司的邀請開展技術服務,正是這種執著追求和堅守的信念,成就了她這樣一個“像花朵一樣陽光、像鋼鐵一樣堅強”的鐵娘子科學家。她強調,科企合作成功的秘訣不僅要有好的創意,要有過硬的技術,要有不斷更新的思維,更要與企業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要用真心真情去為企業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企業的尊重。潘秋梅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從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把一個作坊式的微型企業做成年產值幾十個億的大型企業的經歷。她飽含真情地說,每當企業面臨困難,面臨技術難題的時候,都是海燕給予無私的熱情幫助,才成就了企業,“有困難找海燕、聽海燕的話、跟海燕走”,已成為企業員工的思維習慣和口頭禪。潘秋梅還與大家分享了她面對質量事故遭顧客投訴時以誠相待的敬業精神,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舍我其誰送上一包“倒篤菜”的開創精神,以頑強的毅力化解企業“車禍門”危機的擔當精神,以及抵御誘惑堅守做好小產業的執著精神,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艱苦創業、理想信念的大課。
戴小楓在總結時指出,從產業發展中發現問題,凝練科研選題,開展科技創新,培育重大成果,送技術進企業,為企業發展解決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偉大論斷的具體體現和運用。科企合作要徹底改變以往“走形式、大撥哄”的做法,科技創新要瞄準重大成果培育,重大成果培育要立足于服務企業、產業發展,通過科技創新、重大成果培育和科企合作培養、鍛煉人才,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科企合作、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創新范式;要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既要有目標又要有路線圖,既要有時間表又要有責任人。
戴小楓要求,全所職工要向魏益民、郜海燕、潘秋梅三位同志學習,把研究所當成自己的家,把工作當成事業,懷揣上進心、事業心、責任心,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沉下心來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與企業同生死、共命運,才能為不斷滿足企業發展壯大、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作出應有貢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通訊員 苗琦)

郜海燕所長和潘秋梅董事長共同為大家講述了“十年謀一壇”,通過科企合作把一個小小的“倒篤菜”做成全國知名品牌的經驗和感人故事。郜海燕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建所之初一沒經費、二沒場所的情況下,忍著肺病折磨,長年累月的跑基層、進企業,為事業發展爭取資金和發展空間的感人經歷。她講到,1996年她忍受著脛腓骨粉碎性骨折的病痛折磨,先后做了5次手術,打著12個鋼釘、兩個鋼板,積液粘連,坐著輪椅應秋梅食品公司的邀請開展技術服務,正是這種執著追求和堅守的信念,成就了她這樣一個“像花朵一樣陽光、像鋼鐵一樣堅強”的鐵娘子科學家。她強調,科企合作成功的秘訣不僅要有好的創意,要有過硬的技術,要有不斷更新的思維,更要與企業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要用真心真情去為企業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企業的尊重。潘秋梅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從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把一個作坊式的微型企業做成年產值幾十個億的大型企業的經歷。她飽含真情地說,每當企業面臨困難,面臨技術難題的時候,都是海燕給予無私的熱情幫助,才成就了企業,“有困難找海燕、聽海燕的話、跟海燕走”,已成為企業員工的思維習慣和口頭禪。潘秋梅還與大家分享了她面對質量事故遭顧客投訴時以誠相待的敬業精神,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舍我其誰送上一包“倒篤菜”的開創精神,以頑強的毅力化解企業“車禍門”危機的擔當精神,以及抵御誘惑堅守做好小產業的執著精神,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艱苦創業、理想信念的大課。
戴小楓在總結時指出,從產業發展中發現問題,凝練科研選題,開展科技創新,培育重大成果,送技術進企業,為企業發展解決難題,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的”偉大論斷的具體體現和運用。科企合作要徹底改變以往“走形式、大撥哄”的做法,科技創新要瞄準重大成果培育,重大成果培育要立足于服務企業、產業發展,通過科技創新、重大成果培育和科企合作培養、鍛煉人才,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科企合作、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創新范式;要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既要有目標又要有路線圖,既要有時間表又要有責任人。
戴小楓要求,全所職工要向魏益民、郜海燕、潘秋梅三位同志學習,把研究所當成自己的家,把工作當成事業,懷揣上進心、事業心、責任心,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沉下心來與企業合作,為企業服務,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與企業同生死、共命運,才能為不斷滿足企業發展壯大、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作出應有貢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通訊員 苗琦)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