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道德是科學共同體內部和科學工作者個人在從事科學研究和處理科研成果時的內在自我約束標準,直接關系到科研單位的興衰和科學事業的成敗。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把加強科研道德建設為核心的廉政文化建設作為全院廉政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年初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科研院所,就必須有嚴肅的學風要求,加強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是中國農科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道德規范》于6月17日正式出臺,這是建院以來第一個科研道德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將對凈化全院科研環境、規范科研行為、促進科研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并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科技界確實面臨著學術失范和學風浮躁的嚴峻挑戰。這些問題損害了科學的健康肌體,損害了科學在社會上的崇高聲譽,損害了科技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給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因此,加強科研道德規范,保證科學的學術誠信和規范,維護科學的社會尊嚴,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我國科技界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中國農科院是農業科研的國家隊,其學風的好壞,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全院必須高舉科學旗幟,弘揚科學精神,恪守和發展科學倫理道德,自覺遵守科技行為準則,堅決反對一切科研不端和學術失范行為。
當然,解決科研道德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問題,僅僅依靠科學家的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完善社會監督和科研機構內部制度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道德規范》的出臺,標志著科研道德建設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新階段。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科研道德規范,牢固樹立“以科技興農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的科研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遵循科學倫理,信守科研道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監督、約束、懲戒機制,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檢查,形成院所大力引導、科研人員嚴格自律、相關機構加強監督、全院職工廣泛參與的科研道德和學風建設新格局。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