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公布了2016年度“風鵬行動·種業功臣”入選者名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程須珍研究員獲此殊榮。
據悉,“風鵬行動·種業功臣”獎由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設立并組織實施。該獎項主要獎勵全國種植、畜牧、水產三個行業中在種質收集鑒定、種質創(新)制、品種選育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風鵬行動•種業功臣項目資助每3年遴選一次,入選2016年度“風鵬行動·種業功臣”共10人。
據悉,“風鵬行動·種業功臣”獎由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設立并組織實施。該獎項主要獎勵全國種植、畜牧、水產三個行業中在種質收集鑒定、種質創(新)制、品種選育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風鵬行動•種業功臣項目資助每3年遴選一次,入選2016年度“風鵬行動·種業功臣”共10人。

程須珍長期從事作物種質資源收集鑒定與評價利用、種質創制與新品種選育近40年,從一個剛出校門就加入這一新興學科的青年學生,成長為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她從食用豆類種質資源搜集保存、鑒定評價、創新利用等基礎研究入手,已深入到集表型鑒定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于一體的食用豆類種質資源研究與創新利用和新品種選育階段,取得多項重大研究進展。自“八五”以來,她主持國家科研項目數十項,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攻關和支撐計劃、科技部農作物種質資源平臺建設,農業部種質資源保護、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際合作、948項目等,出色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程須珍收集引進、鑒定評價國內外種質2萬余份,主持編寫《中國食用豆類品種資源目錄》第三、四集,及《中國食用豆類優異資源》、《中國食用豆類營養品質鑒定與評價》、《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等。構建首套中國綠豆、小豆、豇豆、飯豆等核心種質,評選并創制百余份特異種質,包括在中國缺乏的抗豆象、抗葉斑病等綠豆基因資源,其中中綠2號2001年獲農業部“九五”重大科技成果一級優異種質。
她利用發掘和創制的優異種質,采用創新的育種方法,培育出世界首例抗豆象、抗葉斑病綠豆中綠4號,及國內產量最高、適應范圍最廣、推廣面積最大的抗葉斑病綠豆中綠1號、中綠2號、中綠5號等系列品種,使我國實現三次綠豆品種更新換代,解決了綠豆產量低、抗病蟲能力差、適應范圍狹窄等問題,同時還降低了生產和勞動成本,減輕了因打藥和熏蒸造成的農藥殘留及環境污染問題,創造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其中中綠1號,1987-1989年種植550多萬畝,新增產量超1億公斤,新增產值2.2億元;中綠2號,1993-1998年種植1436.86萬畝,新增產量2.4億公斤,新增產值7.14億元;中綠3號、中綠4號、中綠5號,2011-2013年在14個省份種植1308.7萬畝,增產2.11億公斤,增收21.97億元以上。
程須珍先后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9項,培育新品種40多個,編寫出版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100多篇,培養研究生20多人。從業30多年來,她淡泊名利、愛崗敬業,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的工作,在食用豆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里有豆那里就有程須珍,并親切的稱她是“從田野走出來的女首席”。(通訊員 衛斐)
程須珍收集引進、鑒定評價國內外種質2萬余份,主持編寫《中國食用豆類品種資源目錄》第三、四集,及《中國食用豆類優異資源》、《中國食用豆類營養品質鑒定與評價》、《中國食用豆類品種志》等。構建首套中國綠豆、小豆、豇豆、飯豆等核心種質,評選并創制百余份特異種質,包括在中國缺乏的抗豆象、抗葉斑病等綠豆基因資源,其中中綠2號2001年獲農業部“九五”重大科技成果一級優異種質。
她利用發掘和創制的優異種質,采用創新的育種方法,培育出世界首例抗豆象、抗葉斑病綠豆中綠4號,及國內產量最高、適應范圍最廣、推廣面積最大的抗葉斑病綠豆中綠1號、中綠2號、中綠5號等系列品種,使我國實現三次綠豆品種更新換代,解決了綠豆產量低、抗病蟲能力差、適應范圍狹窄等問題,同時還降低了生產和勞動成本,減輕了因打藥和熏蒸造成的農藥殘留及環境污染問題,創造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其中中綠1號,1987-1989年種植550多萬畝,新增產量超1億公斤,新增產值2.2億元;中綠2號,1993-1998年種植1436.86萬畝,新增產量2.4億公斤,新增產值7.14億元;中綠3號、中綠4號、中綠5號,2011-2013年在14個省份種植1308.7萬畝,增產2.11億公斤,增收21.97億元以上。
程須珍先后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9項,培育新品種40多個,編寫出版專著30余部,發表論文100多篇,培養研究生20多人。從業30多年來,她淡泊名利、愛崗敬業,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的工作,在食用豆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哪里有豆那里就有程須珍,并親切的稱她是“從田野走出來的女首席”。(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