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丁穎教授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在華南農業大學隆重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薛亮出席大會并致辭,副院長劉旭出席了會議。
丁穎先生是我國近代農業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農業科學的先驅,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我國現代稻作科學的奠基人,他發表的多部專著和170多篇學術論文對中國水稻的起源、生態類型,以及新品種培育、豐產栽培技術等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丁穎先生卓著的科學成果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喻為“中國稻作學之父”。
丁穎先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建院初期,丁穎先生以他杰出的學術聲望,凝聚了國內一大批優秀的農業科學家到中國農科院工作,并根據新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需求,初步建立了我院相對完善的學科體系。他重視科研與生產結合,主持開展“中國水稻品種對光照和溫度反應特性的研究”,組織全國12個科研單位,在8省10個試驗點對161個代表品種進行試驗。他深入南方水稻主產區和東北、華北、西北地區考察研究水稻生產,足跡遍布全國農區。他重視國際合作,多次前往蘇聯、東歐一些國家訪問,進行學術交流,開創了我院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先例,并榮獲前蘇聯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前東德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前捷克斯洛伐克農業科學院榮譽院士等榮譽。
薛亮書記在致辭中說,我們紀念丁穎先生,要贊頌他開創中國近代農業科技的豐功偉績,弘揚他科技興農的先進思想。丁穎先生學識淵博,著述豐厚,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把農業置于近代科學基礎之上。他在中國栽培稻種起源、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稻種分類和稻作區域劃分、良種選育、水稻栽培學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歷史貢獻。我們紀念丁穎先生,要學習他以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給農業科技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丁穎先生從少年時代就決心致力于學習和研究農業科學技術,中學畢業后,他懷著“要使吃不盡苦頭的農民與現代科學發生聯系”,向同學們表示“諸君!當今之血性青年,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我決意報考農科。”他以熱愛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三次赴日本攻讀農學專業,回國后投身農業科研,傳授知識,培育人才,一生為農、矢志不移,為農業科技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們紀念丁穎先生,要學習他好學不倦、治學嚴謹、正直敢言、清正廉潔的科學精神和高尚品德。他始終堅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調查研究,親自下田觀察,獲取第一手資料。他堅持科學精神,實事求是,每一個理論都要有實驗論據支持,每一個論述都字斟句酌,做到準確可靠,從不跟風浮夸。丁穎先生有句名言:“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這也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
薛亮書記說,丁穎先生離開我們已經44年了,值得告慰先生的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人才資源雄厚、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擁有39個專業研究所和研究生院、農業科技出版社。建成了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38個國家及部委質量監督檢測中心、16個國家農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擁有保存量居世界首位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亞洲最大的國家農業圖書館及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建院50多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遵循丁穎先生所倡導的“以研為本,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近5000項,獲獎成果2400多項,其中獲國家級獎270多項。創立了水稻、小麥品種光溫反應特性理論,發現并建立了蝗蟲、黏蟲、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流行規律和防治技術體系;突破了雜交水稻、超級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矮敗小麥、雜交油菜、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重大核心技術;取得了農作物新品種培育、中低產田改造、畜禽良種繁育、集約化養殖,畜禽胚胎分割、胚胎移植、性別控制,豬瘟、牛瘟、馬傳貧、口蹄疫、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為我國農業科技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五”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戰略目標,即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農業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心、農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力爭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了解決好“三農”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業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依靠科技來解決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并為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和任務,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任重道遠。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丁穎先生等老一輩農業科學家所開創的中國農業科技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為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會現場
薛亮書記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