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韌在主題演講中闡述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對糧食需求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并以中國為例向會議介紹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與成員國在核農學領域成功合作的經驗。他指出,加強國際合作是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運用核技術促進糧食生產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據悉,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農學領域的合作起于20世紀60年代。截至2012年7月,中國利用核輻射誘變技術直接或間接培育出了45種作物810個新品種,占全世界突變育種選用品種的25%以上,為同期中國培育新品種總數的8.6%,種植面積約占全國推廣良種種植面積的10%。中國育成的突變品種年最大種植面積達900萬公頃,每年為國家增產糧棉油10-15億公斤,社會經濟效益超過20億元。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有11個下屬研究所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核農學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