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就高原特色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工作到青海調研,考察了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資源青海復份庫、中國農科院北繁基地、互助縣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區,并就進一步加強院地合作、開展協同創新等問題,與青海省農科院進行了座談。
青海省農科院院長毛學榮介紹了全院基本情況,提出了與中國農科院開展全面合作、強化全產業鏈式科技協同創新的愿望。參加座談的青海省農科院各研究所負責人分別介紹了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情況,提出了合作需求。
王漢中指出,青海是中華民族的水源發祥地,其涵養生態的功能十分重要,區位優勢也十分明顯。中國農科院與青海省農科院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許多學科和領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雙方應圍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農業發展的國家重大需求做好頂層設計,整合人才、科技、平臺等資源,開展全面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一攬子關鍵技術解決方案。通過技術集成,構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技術模式,并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農業的發展。
王漢中建議,雙方的合作應重點針對青海獨特的資源條件、獨特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學科布局開展。一是加強人才聯合培養。中國農科院要加大對青海省農科院的智力支持,做好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工作。二是加強試驗示范基地的共建共享,打造全新的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平臺。三是聯合做好有關科技基礎性工作,完善各類監測站點建設,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和數據。四是在重點和熱點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如小麥、油菜等作物高產紀錄的創建及高產機理研究、三江源保護與發展、西部旱地農業、高原特色資源保護與開發、五省藏區特色農業發展等。
據悉,中國農科院與青海省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2007年4月,雙方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圍繞高原畜牧業、創建名牌產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等領域開展了合作研究,在牦牛和藏羊高產、高效養殖及優質高產奶牛、肉牛、肉羊快速繁育以及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進行了重點合作。同時,圍繞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在馬鈴薯、春油菜、蔬菜等作物新品種示范及栽培技術開展了試驗示范。通過幾年的合作,雙方聯合實施了“牦牛品種改良和產業化開發”“小麥近緣植物的開發利用”等一批科研項目,共建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青海復份庫”“玉樹高寒草原資源與生態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等一批科技平臺,并聯合培養了一批農業技術人才。
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潘燕榮、
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廖星參加調研。(通訊員 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