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之綠色篇——堅持綠色理念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增產增效模式”之綠色篇——堅持綠色理念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16-03-10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作者:任慶棉
堅持綠色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綠色增產增效模式”在設計時,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原則提出研究內容和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把節肥、減藥、節水作為核心目標,集成的技術、形成的模式充分體現出生態環保的理念。
一是農藥化肥實現“雙減”。自動蟲情測報、太陽能殺蟲燈、飛蛾誘捕器以及性激素誘殺等精確防控技術,使水稻、玉米每畝減藥30%以上。稻田養鴨肥田及精準施肥技術,每畝減少化肥施用量20%。我國首個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明顯減低主要病害的發生。“一噴三防”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在不減產的情況下,減少農藥用量25%,病蟲害減輕40%。棉田釋放紅頸常室繭蜂對盲蝽防治效果達到65%。通過科學施肥,油菜實現每畝節本80元且增產8%。
二是節水保墑取得“雙贏”。小麥墑情自動監測技術實現適時適量灌溉,每畝節水90噸,水分利用率提高15.4%。蓄水保墑與節水灌溉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保墑和節水問題。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每畝節水150噸,節本150元。玉米貼茬播種技術保持了播種期土地墑情,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保證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術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三是控制農業污染多措并舉。高產高效鎘低吸收低積累技術模式,在污染超標5倍以上的重度鎘污染土壤上持續生產出安全水稻。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難題,而且有蓄水保墑、培肥土壤的作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工揭膜勞動力投入及殘膜污染,可效解決新疆棉區嚴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把糞污經過固液分離、有機肥加工、UASB厭氧、浮萍凈化等措施,將處理產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養殖場,實現了循環利用,同時浮萍繁殖還可用于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質能源或飼料。
一是農藥化肥實現“雙減”。自動蟲情測報、太陽能殺蟲燈、飛蛾誘捕器以及性激素誘殺等精確防控技術,使水稻、玉米每畝減藥30%以上。稻田養鴨肥田及精準施肥技術,每畝減少化肥施用量20%。我國首個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農藥“阿泰靈”,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明顯減低主要病害的發生。“一噴三防”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在不減產的情況下,減少農藥用量25%,病蟲害減輕40%。棉田釋放紅頸常室繭蜂對盲蝽防治效果達到65%。通過科學施肥,油菜實現每畝節本80元且增產8%。
二是節水保墑取得“雙贏”。小麥墑情自動監測技術實現適時適量灌溉,每畝節水90噸,水分利用率提高15.4%。蓄水保墑與節水灌溉技術,有效解決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保墑和節水問題。水稻“麥畦式”濕種栽培技術,每畝節水150噸,節本150元。玉米貼茬播種技術保持了播種期土地墑情,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保證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術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三是控制農業污染多措并舉。高產高效鎘低吸收低積累技術模式,在污染超標5倍以上的重度鎘污染土壤上持續生產出安全水稻。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難題,而且有蓄水保墑、培肥土壤的作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工揭膜勞動力投入及殘膜污染,可效解決新疆棉區嚴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糞污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把糞污經過固液分離、有機肥加工、UASB厭氧、浮萍凈化等措施,將處理產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養殖場,實現了循環利用,同時浮萍繁殖還可用于開發高附加值的生物質能源或飼料。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