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自主創新 服務現代農業
——在院科研管理與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根據錄音整理)
黨組書記、院長 翟虎渠
2007年7月29日 長春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長春召開科研管理與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學習國家科技政策,交流科研管理經驗,研究部署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加快推進我院“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建設,全面提高我院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
下面,我講四個方面的意見:
一、堅持自主創新,加速推進“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
2002年,院黨組根據我院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全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研究并提出了我院新時期的發展目標:要用5—10年的時間,把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和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的戰略目標。5年來,院黨組始終圍繞“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任務,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院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完成了院、所學科建設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二是成功實施了“杰出人才工程”,引進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優化了我院人才結構;三是加強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建成1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最近又被批準了一個重大科學工程,新建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批農作物改良中心、野外臺站、質檢中心等,大大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四是強化自主創新,培育出超級稻、轉基因抗蟲三系雜交棉、矮敗小麥、雙低油菜、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等一批有影響的科技成果,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五是拓展了國際合作領域,搭建了一批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平臺,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六是初步形成了種子種苗、疫苗獸藥、農藥、化肥、飼料、保健食品等一批高科技產業,有效支撐了院所發展;七是研究生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5年來研究生的招生量逐年大幅度提高,提升了我院高層次研究人員的培養能力。
在過去五年里,我們確定的“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戰略目標,為全院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發揮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實踐證明,“三個中心一個基地”戰略目標符合我院的發展實際,必須堅持這個目標不放松。同時也要看到,雖然前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我們最終的發展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建設任務相當繁重。在這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實施的關鍵時期,有必要進一步統一全院的思想,把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集中到“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建設上來。我們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戰略指引下,面向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堅持自主創新,合理布局學科,優化資源配置,努力提高我院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要不斷創新我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
二、盡快啟動實施“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為“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實施集團作戰是“大科技”時代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創新效率的根本保障。
我院從2002~2005年連續4年實施了“杰出人才工程”,共選拔一級崗位人才43人,二級崗位人才124人,三級崗位人才241人。“杰出人才工程”的實施,使我院高層次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人員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得到了改善,骨干人才隊伍得到充實,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得到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得到了顯著地提高。一、二、三級崗位杰出人才基本覆蓋了我院41個一級學科和173個二級學科,形成了以杰出人才為主體為骨干的學科帶頭人隊伍。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間,主要任務是加強科技平臺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上半年,院里下發了《中共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目標、工作機制和重點方向,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一批以學科領軍人物為核心,以科研骨干為主體,專業人才和科研輔助人員相配套,優勢互補、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的緊密型科技創新研究團隊。具體地講,以研究所為主,在全院建設100個左右在重點學科領域具有明確穩定的主攻方向,特色鮮明、競爭有力、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和發展潛力的科技創新團隊,從中選出20個左右團隊,通過大力扶持,培育成為本學科領域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能夠引領我們科學發展的優秀創新團隊,力爭有3~5個創新團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
近幾年來,我們在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和部分高校的“211工程”、“985工程”均得到國家數百億的支持。我院人才建設僅靠我們自籌,力度還遠遠不夠。我們要抓住國家高度重視“三農”,重視農業自主創新的有利時機,積極向上級匯報、溝通,爭取中央財政對我院人才團隊建設能有一個較大支持。
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是我院“十一五”期間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也是學科建設的重點工作,各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將科技創新團隊建設作為近幾年本單位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院里成立了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和檢查監督,在院人事局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協調和日常管理工作;院機關各部門,要在院黨組和院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根據本部門職責分工,主動配合、積極支持、統籌協調、熱情服務,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的實施;各研究所要成立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領導小組,由所長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和協調本單位創新團隊的建設,做好組織推薦、重點扶持和日常管理服務工作,院里要把此項工作納入到所領導班子任期目標任務和年度考核指標中去落實。
大概在三個禮拜前,我接待了歐盟代表團,在交談中一個丹麥專家談到,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時狀況也不是太好,但他們高度重視人才,高價引進全球科學家,甚至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去了以后,進一步發揮積極作用,對提升新加坡經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確定創新團隊建設的時候,希望各個研究所既考慮未來發展方向,又要實事求是。我們的所長都是業務骨干,但是也不能一個所的幾個團隊都是由所領導牽頭,這樣不利于調動學術骨干的積極性,希望大家考慮這方面問題。我認為在同等情況下,創新團隊牽頭人要優先考慮其他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三、扎實推進科技平臺建設,迅速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與保障能力
我院在農業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委的支持下,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建成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部級重點實驗室、質檢中心、改良中心、野外臺站等創新平臺,建成了較為完整的國家農業生物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建成了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農產品質量與檢測技術中心”、“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等項目也在建設中。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大樓即將落成,科技條件平臺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過去的5年里,我們建成了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爭取再用3—5年,再建4—5個這樣的平臺,以及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北京畜牧獸醫所研究大樓、農產品加工大樓、國家農業圖書館和應用微生物工程中心等。
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我院條件平臺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科研設施與設備陳舊老化,科研能力和條件建設還顯滯后。我院1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不多,我們要爭取國家的支持,否則長此以往地下去,我們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我們要想方設法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盡最大可能爭取得到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和發改委的支持。今天我們提出的創新團隊和平臺建設,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平臺我們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國家資金,整合人才資源和條件資源,才能出效益,出成果。我們的高級科研人才培養條件還有待改善。我院研究生院是國家批準最早的研究生培養單位之一,這5年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到2010年研究生規模將超過3000人。由于受到辦學硬件和設施條件的制約,發展受到限制,招生指標不足。經過努力,院里下了最大的決心來投入,改善研究生院的辦學條件。我們有的學科是急需加強的,特別是在畜牧、獸醫、特產、經濟作物、園藝、花卉、草業、農業資源、環境工程、農產品加工、質量標準、生物安全、數字農業、國際貿易等方面急需培養大批高層次的人才。隨著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的增加,國外的留學生和國內流動科研人員數量也將急劇增加,研究生院和相關單位的設施條件更需要進一步的改善。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將來可能有一大批流動性的人才,我們要想辦法加快建設,特別要加強住房和教室的建設,解決研究生和高層次流動人員的基本需求。
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十一五”建設并啟動的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計劃、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以及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等契機,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我們要努力實施好“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重大科技設施建設項目,加快項目工程進度,爭取在年底前動工。二是大力推進“作物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申報立項工作,國內許多單位也都在申報這一項目,我們必須全力以赴爭取。我們要花大力氣做好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根據農業部的要求,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最好是在院里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以前院里沒有重點實驗室,我們要馬上啟動這個工程,要建設一批中國農業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三是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平臺建設。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農產品質量標準,它直接影響國際貿易,影響國計民生,影響國家聲譽。2002年新組建農產品質量標準檢測技術研究所,是一個比較好的決策。國家投資60個億來抓質檢體系建設,我希望每個所至少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