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媒體座談會,總結交流創新工程實施3周年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介紹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規劃安排。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副院長萬建民出席會議。人民日報、新華社等16家媒體20名記者參加會議。會議由副院長
吳孔明主持。
陳萌山指出,“十二五”以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績,在科學前沿研究、應用技術研發、技術集成推廣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科技成果獎勵規模穩居農業科研系統前列,彰顯了國家隊的地位和影響;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新進展,建立起以科研團隊為主體的科研組織模式,以長期穩定支持為特征的科研投入機制,以研究所和科研團隊績效目標為導向的分類、分級考核評價機制,以大聯合大協作促進大產出的協同創新機制。“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農業部黨組部署,以科技創新工程為統領,加強優勢學科、卓越團隊、重點任務、核心平臺建設,以重點跨越引領全面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構建起定位準確、布局合理、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現代院所治理機制。一批研究所、學科領域和科研團隊進入世界前列。
陳萌山充分肯定了全院新聞傳播工作取得的成績,對新聞記者長期以來對中國農科院發展的關注與報道表示感謝。他指出,新聞傳播對全院各項事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是增強國家隊引領作用的效果明顯。新聞傳播工作是全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各界傳播創新工程的實施成效以及履行“創新國家隊,改革排頭兵,決策智囊團”的重要作用與貢獻,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農科院的影響力。二是推動改進工作的效果明顯。通過新聞記者的獨特視角和觀察方法,了解社會的反饋和關注點,強化了全院協同創新的意識,改進了工作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三是激發院所發展的效果明顯。通過對院所的深入報道,凝聚了潛心科研的精神力量,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創新氛圍,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四是監督科研經費使用與廉潔自律的效果明顯。通過媒體報道,監督了全院科研經費的使用,鞭策了廣大科研人員。陳萌山希望,在新的一年,廣大媒體記者能夠系統謀劃,不斷創新,寫出更多、更優秀的新聞作品,講好中國農業科學的故事,共同推動和見證中國農科院建成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目標的實現。
吳孔明介紹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實施3周年的主要成效。他講到,創新工程為全院科研工作提供了穩定的經費支持,整合了全院科研力量,打破研究所的界限,形成了一支協同作戰的科研隊伍。
吳孔明強調,“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工程將圍繞國際科學前沿和產業發展需求,重點開展農作物定向設計育種、動物新品種國產化選育、農作物病蟲草害綠色精準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快速診斷與防控、農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典型區域農業環境污染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與全程控制、農業智能化設施裝備研制、農業生物組學創新與應用、農產品功能提升與梯次加工、農業大數據挖掘應用、全球農業信息資源挖掘利用、轉型期農業發展政策研究、種植業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創新、畜牧業綠色養殖技術集成創新、西部旱作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都市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創新、海外農業技術集成創新等18個領域的科學研究。同時,穩定支持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開展重大科學問題協同攻關,力爭取得更大突破。
作科所、
植保所、加工所、哈爾濱獸醫所、
水稻所、蘭州牧藥所所長分別介紹了本單位創新工程實施進展情況,并與媒體記者進行了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