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輪回,歷史的腳步進入2013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經過10余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產業之一。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在轉向中起步,在擬轉企的逆境中獲得新生。

在部、院黨組的關心支持下,研究所領導班子同全所員工一道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凝練加工所的國家隊定位、目標、任務與使命,確立了“以研為根、以人為本、執政為研”的辦所理念和“一手抓科研,一手抓開發,兩手都要硬”、“一所兩制,兩類企業”的經營方針。為使辦所理念深入人心,研究所以現代院所建設為契機和主線,不斷強化干部員工培訓,使每位員工把觀念、思路都凝聚到建設國際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宏偉目標上來;以黨的建設為核心和根本,圍繞建班子、帶隊伍、引人才、建團隊等,強化班子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和廉政建設,強化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深入開展創新文化建設,形成了“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勇于擔當的脊梁精神和爭先奪優的亮劍精神”,重塑了研究所精神和文化,研究所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創新氛圍。
塑人才、組團隊,聚精會神促發展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技人才是研究所的核心資源。近幾年,引進海內外人才、碩博士畢業生80多人,一舉扭轉了研究所行政與科研倒掛、青年與中老年倒掛、博士與本科倒掛的局面,人才隊伍結構得到根本性優化,為事業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高層次人才引進實現突破,引進1名留學回國定居專家,使得傳統食品加工與裝備專業迅速占領國內前沿;建設了糧油加工、毒素真菌病害等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和院級創新團隊;優先打造肉品與傳統食品加工等體現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團隊;扶持果蔬加工、農產品保鮮與物流等產業急需的團隊;培育營養與健康等面對未來戰略需求、搶占制高點的新興團隊,為打造國際一流科研團隊奠定基礎。
強管理、建制度, 管理創新出效益
向管理創新要效益,通過狠抓制度、創新機制,促進科研創新。以現代院所建設為契機和主線,頒布實施了現代科研院所建設系列制度,建立了“按需定崗、以崗定員、雙向選擇、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崗位管理與合同聘用機制,“按照崗位性質、以能力、業績和貢獻為主”的動態分類考核機制,和“以業績為導向,向關鍵崗位和突出貢獻者傾斜”的三段式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激發和調動了廣大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出臺了學科建設調整方案,確定了研究所的重點學科、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突出研究所的特色與學科優勢,實行人、財、物權歸課題組的課題制管理。確立了成果、產品、專利、裝備、效益、人才、團隊、平臺、論文、著作的考核體系,倒計工分的評價標準,出臺了一系列科研獎懲辦法。出臺了國際合作“四個一”制度和“一票否決制”。對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精簡、合并、重組和人員優化,重塑了一個輕簡、扁平、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
抓創新、重產出,跨越發展顯成效
圍繞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研究所宏偉目標,以現代院所建設為主線,譜寫了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科研立項新增合同經費突破億元,973計劃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翻番,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全面豐收。科研產出大大提速,僅2012年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授權專利23項,申請專利突破30項,高水平科技論文數也穩步大幅度增長。2012年,產業開發合同收入產值過億元,職工工資與福利待遇逐年大幅提高,徹底扭轉了二十多年來負債經營、職工生活全院最低的不利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