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上,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祁陽紅壤實驗站站長徐明崗研究員和洛陽旱地農業試驗站站長蔡典雄研究員榮獲周光召基金會首次頒發的“農業科學獎”。全國只有7位專家獲此殊榮,另外5位是中國農業大學二級教授郝晉珉、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王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歐陽竹,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彬。
周光召基金會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光召院士和香港實業家鐘健國先生共同倡議建立的。其宗旨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關注和獎勵在中國科技、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以及重要,但目前尚未得到社會足夠重視的領域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關注和獎勵奮斗在艱苦環境和第一線,獻身科學,敢于超越,嶄露頭角,有遠大發展前景的青年科技人員。獎勵領域包括:基礎學科、能源、資源環境、信息、人口健康、農業、材料和其它重要但尚未得到社會重視領域。每年獎勵一次,每次挑選幾個領域, 獎勵其中成績優異的科學家和科研團隊。
周光召說:今年出現的世界食品價格上漲再一次告誡我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增加糧食生產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頭等大事。基金會決定對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主要糧食生產區,從事糧食生產實驗連續工作10年以上,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持續增產做出重要貢獻的7名科技人員頒獎。
徐明崗博士,1961年生,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現代土壤學一級崗位杰出人才,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土壤研究室主任、祁陽紅壤實驗站站長。
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土壤肥力培育與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1996年開始一直在湖南祁陽試驗區從事紅壤綜合改良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先后主持國家重點農業科技攻關課題5項,主要有:“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紅壤帶中南部丘陵區糧食與經濟林果牧高效綜合發展研究’、國家‘十五’重點攻關課題‘東南丘陵區中部持續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與技術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南貧瘠紅壤與水稻土地力提升關鍵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國家基礎平臺課題‘祁陽紅壤生態站生態系統觀測’”等。他以第一編著者出版《紅壤特性與高效利用》、《紅壤丘陵區綜合發展研究》、《中國土壤肥力演變》、《農田土壤培肥》等專著六部,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取得6項成果:參加主持的“南方紅黃壤地區綜合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獲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4完成人),主持完成的“紅壤丘陵區牧草栽培與綜合利用技術”獲2000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完成人),主持完成的“南方紅壤地區土壤鎂素狀況與鎂肥施用技術”獲2001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完成人),主持完成的“南方雙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與環保型施肥新技術”獲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二等獎(第1完成人),主持完成的“長期施肥紅壤質量演變規律與復合調理技術”獲200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二等獎(第1完成人),參加主持的“紅壤旱地肥力退化與復合調理技術研究”獲2007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7完成人)。 這些成果在南方紅壤地區普遍應用,糧食平均增產11%-16%。以“南方紅壤地區鎂肥施用技術”為例,通過22種作物236個田間試驗,證明了紅壤類土壤的鎂素不足已成為當前作物生產的重要障礙營養元素之一,鎂肥已成為新的重要肥料品種;施用鎂肥有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的良好作用,鎂可使作物平均增產11.8%。近5年來,在湖南、廣西、江西等地推廣施用鎂肥636.9萬畝,取得直接純經濟效益37993萬元,有力的促進了紅壤地區農業的持續發展。
由于成績顯著,他先后三次被評為1996-1997年度、2000-2001年度、2004-2005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黨員;2006-2007年度農業部優秀黨員;“九五”期間九三學社北京市優秀社員,“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個人。也由于他以優良的科學品質、先進的工作能力和行為,帶領祁陽紅壤實驗站扎根農村,艱苦創業,辛勤工作,無私奉獻,使該站成為湖南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先進人物(集體)受到中央、湖南省媒體的多次報道,被譽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時代科技先鋒。2005年,祁陽站被評為湖南省十大新聞人物先進集體;2006年,祁陽站被中組部列為全國重大科技先進典型;2007年,祁陽站被中國農科院黨組授予“扎根紅土地的科技先鋒”稱號。
蔡典雄,1958年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比利時根特大學土壤管理與保護學院碩士生、博士生指導教師。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科帶頭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與產地環境質量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水資源利用研究室主任。全國旱作節水農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和土壤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糧農資源開發委員會委員,農業部節水農業咨詢專家,國際土壤與耕種學會(ISTRO)中國分會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洛陽旱地農業試驗站站長。
長期以來主要從事農業水資源與環境,保護性耕作,水肥耦合, 節水農作制度,土壤水肥調理劑,土壤水與養分遷移等方面的研究。從1997年完成建設中國農科院洛陽試驗站到現在,先后在河南洛陽旱地農業試驗站參加了“七五”國家旱農攻關專題“北方旱地農業區域治理與綜合發展研究”、“八五”國家旱農攻關專題“旱地農田作物水肥效應及其水肥互作關系研究”、 “九五” 主持了國家旱農攻關專題“主要類型旱地農田水肥耦合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十五”期間在洛陽主持完成了多項重大國際與國家專題或課題,包括:國家科技部的“863”課題“區域節水型農作制度與節水高效旱作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節水農業標準項目(項目中專題)”、“行走式多功能抗旱灌溉機具與成套設備研制及產業化開發”、科技部平臺項目“農業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監測重要技術研究”、科技部成果轉化項目“液膜覆蓋保墑技術中試及產業化”;中比國際合作“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研究”和“華北黃土養分流失控制與最佳利用”;石油部“農用乳化瀝青的研究”;農業部“節水能力建設項目”、農業部948項目“干旱半干旱地區小麥增產關鍵技術的引進”;“土壤調理劑推廣項目”、“節水高效農業技術研究”;國家計委“高效節水農業應用研究開發基地建設”、“旱作節水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項目”等。“十一五”期間,圍繞水資源利用與水環境保護方向,在洛陽主持實施近20項國內外項目,主要包括:北京市重大基金項目“北京市城市垃圾農業資源化利用研究”;財政部“農業立體污染科技創新條件建設”、“土壤有機質提升”;科技部重大項目“農業立體污染中農田土壤碳氮污染防治模式研究”、科技部863專題“旱作抗旱節水施肥/培肥技術模式研究與集成”;農業部948 項目“節水農作制”、農業部野外臺站建設項目“旱地農業生態野外臺站建設”;國際合作項目包括:申請到英國三家基金會(NERC、NESC、DIFD)支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生態系統服務與扶貧效益——中國區域現狀分析與戰略研究”、韓國政府支持的“沙塵暴土壤特性研究”、比利時法拉芒政府支持的“坡耕地水土養分保持研究 ”、荷蘭農業部的支持的“Agro-Park和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與研究”、德國ESIA項目“地下水資源管理 ”、中日聯合基金課題項目“防止面源污染的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研究”、世界糧農組織重大項目“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缺水)措施與戰略研究”等。
經16年研究,研究提出了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新理論,建立了我國北方旱作農區保護性耕種技術體系、主要類型旱地農田水肥耦合模式、旱地水肥脅迫下的CGR植物生長動態模型、土壤水肥調理技術,水肥耦合技術及模式、農業立體污染新概念和新成果等。在全國組織了10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培訓班,培養和聯合培養出博士生5名、國內碩士9名生,比利時碩士生4名。目前,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其中SCI論文10多篇),核心報刊文章10多余篇,主編和合作出版著作九部,協助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保持耕種技術、保水劑農業應用、節水保墑技術、土面液膜”等科教片6部和制作完成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教節目1部,累計獲得國家獎、省部獎和技術鑒定成果等各類科技進步獎有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