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舉行“中俄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簽約儀式。俄羅斯瓦維洛夫植物栽培研究所(VIR)所長祝邊柯﹒尼古拉(Nikolay Dzyubenko)、牧草種質資源系首席科學家查普林﹒弗拉基米爾(Vladimir Chapurina)教授等一行4人,牧醫所所長李明及草業學科專家出席簽約儀式。
根據協議,牧醫所對聯合實驗室的建立提供資金及土地支持,并負責實驗室的條件建設、維護和日常管理,俄方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持。
據了解,牧草種質資源是發展草業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篩選、培育優良牧草品種的基本材料和基因源,對促進草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相關學科研究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我國相對缺乏像俄羅斯這樣中亞地區的牧草種質資源,急需引進。俄羅斯牧草資源極其豐富,其牧草種質資源在我國西北、東北許多地區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從2003年開始,在科技部、農業部的支持下,牧醫所牧草資源室與VIR開展前期合作,對俄方保存的珍貴牧草種質資源在我國進行更新繁殖,并開展相關的種質資源保護、評價鑒定和開發利用,有效地提升了我國在牧草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已引進400余種的牧草種質資源12000余份,其中8000余份已入國家長期庫和農業部牧草資源中心庫,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牧草遺傳基因資源;為全國相關單位提供3000余份種質材料,共選育出省級審定牧草品種2個,新品系4個(其中2個已進入全國牧草品種區試)。
為了進一步穩固和加強雙方合作關系,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水平,建立穩定的合作平臺,牧醫所提出建立“中俄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并得到VIR的積極響應。今后,雙方將以聯合實驗室為依托,更好地開展牧草資源的聯合考察收集、分子遺傳評價以及牧草品種培育工作,并將聯合申請國際合作項目、培養牧草專業人才。(通訊員 鄔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