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縣2008年5月12日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區的范圍已經超過10萬平方公里,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亡人數數以萬計,倒塌建筑物難以其數。面對如此大數量的死難者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如何積極有效的開展震后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問題,應是我們目前著力考慮的一大重點,但也是擺在我國農業環保人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對四川汶川縣地震震后的生態環境與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重視震后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深刻理解四川汶川縣地震震后救濟、重建和發展過程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意義。對地震災后重建的生態環境與新農村建設問題意識到越早,越有利于開展災后重建,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減輕地震災難給我們造成的重大經濟和環境損失,并促使我們盡快地對地震災后生態系統的實施評估,進行后期的科學規劃,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否則,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眾所周知,良好的生態系統是支撐災區生態群落重建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搞好農業生產和保障災區人民生活、身體健康的基礎,因此,我們在災后重建的應急反應階段就應將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恢復綜合考慮在內。任何忽視關鍵生態系統恢復的做法,都將會造成重大的經濟和環境損失,使災區本已脆弱的生態群落雪上加霜,缺乏科學發展觀的災后重建行動可能招致更大的生態災難,給災區地理和生物環境的恢復造成新的障礙,影響甚至誤導災區生態環境的恢復進程。
二、地震災后經常伴隨的環境災難問題
從國際上已發生的地震來看,與地震伴生出現的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P的評估環境風險和需要, 2005年) :1)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2)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野生物種的遷移;3)突發性的洪災、持繼性的滑坡及土壤侵蝕;3)自然資源越少;4)用于燃料、建筑/住房目的的森林被毀;5)衛生條件差和廢物/廢棄物管理不當引起的健康危害;6)建筑材料運輸量大幅度增加;7)涸水河道及河流/溪流兩岸的碎物堆積;8)地表或地下水體污染;9)河流補給過程中淤泥堆積造成的危害;10)心理-社會風險。
三、對地震災后重建的幾點建議
1、用科學的方法實施災后重建
災后的救濟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更為理性的、科學的方法實施救濟。我們在救人的同時應注意兼顧救治我們的生態環境。如果說,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將大量的生活垃圾、醫院未經處理的材料等廢棄物任意拋棄在我們本已脆弱的災區環境,或隨處堆放因地震產生的建筑垃圾,或未及時將地震引發的污染源控制住而造成大面積的環境污染,這些都不是科學救災的方法。
2、高度重視地震災后的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災后的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災后重建必須采取有序的、科學的方法重建家園。先科學規劃后高質量重建的思路顯得十分必要。有關政策制訂者、研究人員等都應及時掌握相關的信息,深刻理解災后重建過程中生態環境管理的重要性。建議各級政府把組織恢復生態環境作為震后“重建家園” 重要內容,并從更高的戰略高度認識到災區生態環境恢復的重要性,包括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及時平整、恢復遭破壞的農田,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啟用飛機大面積撤播樹種和草籽使得植被及早恢復;在易產生泥石流的多雨區山坡地段開挖排水溝,使得大雨時雨水能及時流走,減少泥石流或山體滑坡的可能性;震后扶救被地震搖得傷了根系的樹木;對地下水質監測以確保農業及農村飲用水的安全等等。
3、妥善處理好遇難者尸體
遇難者尸體不僅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污染地面和水源,而且散發的氣體及慘狀可能極大影響救援人員工作力度,影響生產生活,必須妥善地、科學地處理。土葬一定在遠離水源和生活區的不積水干燥地段實施,火葬也應該將遺骨集中處置,以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對集中掩埋的地方,要從生物、化學污染及傳染病源等角度實施全面監測與評價,包括從細菌、病毒、毒物、生化、病理、土壤、蔬菜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4、高度重視災后的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
災后農村飲用水安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強烈地震后,城市自來水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供水中斷,城鄉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斷裂或錯開、淤砂,地表水受糞便、污水以及腐爛尸體嚴重污染,供水極為困難,時常出現水源短缺,有時不得不飲用河水、塘水、溝水以及雨水。其中部分飲用水泥沙含量大、渾濁度高、受人畜糞便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造成細菌孳生、懸浮物、水體自凈能力差等,很難達到國家飲用水的飲用標準,如果直接飲用這種水,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產生疾病。因此,有必要采取積極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1)對震區的飲用水進行快速污染物監測分析,明確不同區域飲用水安全水平,并對不同供水環節進行風險評價,確定飲用水不安全因素及原因;2)對自來水供應充足的地區,要提醒災民飲用燒開的自來水;3)可用簡易的方法對災區飲用水進行處理。如用漂白粉等鹵素制劑消毒飲用水。按水的污染程度,每升水加l~3毫克氯,15~30分鐘后即可飲用;4)盡快研發適合我國農村災區的簡單、高效、低成本水處理設備,包括簡易紫外線消毒水處理設備,高活性低成本飲用水除氮、去除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設備(以活化沸石、改性海泡石、活性炭、反滲透膜等為材料的水處理設備)。
5、高度重視災后的農村固體廢棄物安全處置問題
震后人和畜禽養殖糞便、農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是群眾生活中的突出問題,也是環境治理的突出環節,這些環境污染物處理得當就可以一方面防治疾病蔓延,一方面減少災后農業的環境負荷,為災后生態環境恢復構建做出貢獻。當地政府要在有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選擇合適地點,建應急公共廁所,建臨時垃圾坑及污水坑,并定期噴灑殺蟲劑。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對上述農村廢棄物進行簡單地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與此同時,我們應對地震引起的地質條件改變產生的農村面源污染物(主要指生活垃圾、醫療垃圾、泥石流、廢棄的災區飲用水源、受到污染的水庫等等)的排放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地震引起的災區農業面源污染水平的變化,并提出具體的防治對策和方案。
6、科學規劃震后畜禽養殖業
震后農村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將是農民重建家園的重要內容,由于畜禽養殖業對災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應盡可在增加養殖戶收入的基礎上,做到科學規劃,最好實施農-畜種養殖一體化的生態發展模式。必要時對震后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評估,并根據生態承載力合理安排畜禽養殖業發展,編制災區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形成可直觀指導畜禽養殖布局的災區畜禽養殖區規劃發展圖。
7、災后重視農業環境污染評價與人體健康風險評估
地震可能導致大量企業、化工廠受損,水處理系統癱瘓;房屋倒塌,廁所,陰溝污水外泄,農村固體廢物流失嚴重;原有的地質條件改變,水土流失加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這些都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尤其是農業面源污染。由于四川現在是高溫,高濕環境,且地震造成食品貯存條件差,極易引起食品霉變,影響農產品安全,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由于條件所限,飲用水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因此,應對震區農業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快速監測、評估,包括對土壤、初級農產品、農村飲用水、農田周邊垃圾等進行監測與評估,并根據監測結果科學評估地震引起的農業污染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水平,提出農業環境重點治理對象及應急方案。
8、借鑒國外有關地震災后重建的經驗與技術。
地震在當代世界范圍內頻繁發生,尤其是日本,他們已積累相當豐富的災后重建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議部里和院里組織相關人員對災后農村生態環境及農村重建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能適合我國災區重建的方案。(撰稿人:唐世榮,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
分享到
四川汶川縣地震震后的生態環境與新農村建設問題探討
發布時間:2008-05-21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