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舉辦科技成果商業化評價培訓班,邀請北京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專家來所作專題報告。加工所副所長王鳳忠主持報告會。
天合中心副主任朱楠以“技術商業化成熟度評價體系T-CAM”為題,介紹了天合中心的成立背景、平臺特點、架構等基本情況。他指出,在整合各環節、領域資源的基礎上,將傳統的碎片式服務轉變為系統化、專業化、市場化、職業化的全產業鏈服務是成果轉化服務工作的目標。目前來看,企業技術需求與科技成果脫鉤是影響成果轉化工作的關鍵因素,建立評價標準是將兩者連接起來的有效途徑。技術商業化成熟度評價體系(T-CAM)作為一種檢測模型,分別從科技成果和企業能力進行雙向考察、評估,從而實現最大程度的匹配與對接。
天合中心服務部部長鐘義貴以“科技成果產業化要素介紹”為題,具體闡釋了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條件成熟度(TCM)中技術創新基因要素和轉化支撐要素的24個指標含義及其量化方法。他認為,科研人員在技術研發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站在企業的角度換位思考,成果要有很好的商業價值,要接地氣,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要符合市場發展趨勢,這樣的成果才能夠實現商品化、產業化,這才是企業家眼中的好成果。
王鳳忠在總結中表示,兩位專家的系統講解使科研工作者的思路從原來的解決技術難題擴展到滿足企業與市場需求,對今后技術研發工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為如何開展下一步的成果轉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雙方在共建“加工所-天合轉促中心分中心”,開展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技術成果整合、重大項目培育等方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