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所牽頭,浙江大學昆蟲所、云南農大蜜蜂所、江西農大蜜蜂所、甘肅省養蜂所、吉林省養蜂所等蜂業科研機構專家以及蜂業南京老山、北京蜂業等行業龍頭企業的領導近20人齊聚北京,探討影響我國蜂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及未來5年聯合攻關目標。此次會議受到國家農業部、科技部和農科院的高度重視,農業部科教司陳鳳秀副司長、中國農科院劉旭副院長、農科院科技局的戴小楓副局長以及科技部魏勤芳處長等領導到會并做了指示。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達成5點共識,作為未來5年我國蜂業聯合攻關的熱點:
1、蜂業存在和發展的首要意義需要再認識和廣泛宣傳。養蜂業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在發達國家和我國存在極大差異,這種認識上的差異導致我國蜂業發展的被動。在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養蜂業存在和發展的首要目的是為農作物授粉,蜂業是農業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譽為“ 農業之翼”,即農業騰飛的翅膀。美國政府1980年公布:授粉使農作物增產200億美元,盡管如此,1994年美國農業部發出授粉蜂短缺,農業將受到嚴重影響的可怕預言。在我國蜜蜂授粉給農業帶來的增收效益至少有150億,是蜂產品本身效益的110倍。雖然60年代初,朱德總司令曾親筆題詞“養蜂業是農業之翼”,但近年來全國蜜蜂飼養群數的減少令人堪憂。洋槐、野壩子等蜜源植物的大量砍伐使原本是大宗蜜的蜂蜜成為稀有品種,銳勁特等對蜜蜂高毒的農藥作為低毒的先進農藥在大田廣泛推廣,致使大量蜜蜂成群死亡。由于蜂業立法的相對滯后,蜂農欲告無門。在美國,農民花錢請蜂農授粉,在我國,免費的授粉被認為侵占了資源,蜂農常常人身都沒有安全保障。蜜蜂的減少和蜜源植物的大量砍伐已給全世界生態敲響了警鐘。《Nature》和法國的《科學雜志》及我國的《參考消息》相繼報道類似的消息,轉載愛因斯坦關于蜜蜂減少將誘發生態巨變的預言。我國蜂業存在和發展在農業經濟和生態中的重要地位急需政府相關部門和媒體給予足夠重視。
2、種質資源的創新和保護。農以種為先,全國現急需建立育種體系,更新老化蜂種。并在全國主要中蜂分布區建立保護區,以保護具有優良抗性的中華蜜蜂蜂種。這在育種學和基因學上都有著重要意義,2003年,歐盟投入700萬美元進行蜜蜂基因測序。把蜜蜂作為研究人類免疫、過敏、抗生素的抗性、發育、智力、長壽、遺傳、老化過程、X染色體疾病等有關人類健康問題的重要模式。
3、蜂產品的深加工和功能因子的有效提純技術。作為聯合攻關目標,蜂產品這一古老的產品將有望在高科技面前揭開面紗,功能因子將被發掘,保健機理將被深入研究。
4、帶動農民致富。蜂業作為不占耕地和水肥的空中農業和生態農業,在政府和蜂業組織的科學引導下,可以帶動廣大貧困地區,尤其是山區農民脫貧。這在我國很多地區得到實施,但在全國還有待推廣。
5、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和標準化建設。以農業部蜂產品質量中心為依托,建立健全全國蜂產品安全網,確保蜂產品的良性發展。
此次會議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蜂業新的科研聯合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必將對我國蜂業乃至我國農業的發展發生積極的影響,人民日報等媒體派記者出席了此次會議。 (蜜蜂所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