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浙江省遭受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高溫少雨,各種作物遭受熱、旱害嚴重。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駐磐安縣雙溪鄉、縉云縣大源鎮、三門縣橫渡鎮和天臺縣等地的科技特派員們,冒著酷暑趕赴相關駐點鄉鎮,走進茶園中察看茶樹因高溫和少雨所形成的熱、旱災情,并指導茶農開展科技抗災,并發放了茶葉所編印的《高溫旱害茶園減災和恢復技術措施》掛圖百余份,并將相關掛圖電子版發送到相關技術推廣部門。
在雙溪鄉,約1000畝的白茶有30%~40%受災明顯,受災茶樹梢頭葉片黃枯,嚴重者上部枝條干枯;而其它約5000畝綠茶茶園,也有10%~20%受害顯著。針對這一情況,權啟愛研究員舉辦了全鄉50余名茶葉技術骨干參加的茶葉技術培訓班。他根據當地茶樹熱、旱害實際,講解抗災技術措施,爭取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在縉云縣的大源鎮、五云街道、三溪鎮等地,經目測與局部統計,新墾幼齡茶園發生的茶苗死亡率高(約20%),中度及重度的危害程度占比大(約占30%),損失較為嚴重;常規生產茶園中,約占總面積25%的茶園受干旱災害影響。李強農藝師連同縉云茶葉專業團隊特派員成員胡惜麗進行茶園旱情調查,根據不同旱熱災害發生情況,指導當地茶葉基地和茶農采取澆灌、鋪草、遮陰覆蓋等多種措施進行茶樹防旱抗旱工作。
三門縣小雄鎮的山場村1000余畝茶園中有700余畝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熱害,其中近100畝出現上部茶枝干枯、茶樹瀕臨死亡。肖強研究員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建議盡快對茶樹上部枝條已枯死的茶樹進行修剪,修剪高度為枯死部位以下1-2厘米;經降雨、土壤濕潤后,及時施用復合肥或速效肥,以促進茶樹生長、恢復樹勢。
在天臺縣重點產茶鄉鎮雷鋒鄉、街頭鎮、龍溪鄉和南屏鎮等地,經過現場調研并結合林特局的統計發現,天臺縣以平地及田間的茶園干旱、熱害情況較為嚴重,其次是低丘緩坡的茶園,高山茶園受災較輕。另外,白茶品種抗性受災情況較為嚴重。全縣約有5萬畝茶園為輕度受災,0.6萬畝為重度受災,一些新種植的幼齡茶園為嚴重受災,小苗枝葉全部枯焦,茶樹死亡。王新超副研究員根據不同類型受災茶園情況對技術員和農民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通訊員 張璐君)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